多少監護『疏忽』讓孩子行走生死邊緣
共享單車車筐成危險『兒童座椅』有家長對年幼孩子騎單車上路不管不顧

調查動機
繼車輛遭損毀、押金質疑等風波後,共享單車最近又上了頭條——父母在騎行單車時將孩子放在車筐裡,此類現象在現實中屢屢出現,相關照片在網上不斷引發熱議。好玩、粗心,這些詞似乎難以解釋這些家長的舉動。此類行為給兒童帶來哪些風險?這些舉動折射了家長哪些心理?就此,《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接近1.2米的身高,4歲的圓圓坐在一輛共享單車的車筐裡明顯有些緊促,身高的原因讓圓圓有些掌握不好平衡。面對圓圓的不情願,媽媽張薇給出的建議是扶住車把。
然而,要想完成這樣的建議,就意味著在騎行的20分鍾裡,圓圓的身體必須後傾,胳膊向後彎曲40度左右纔能扶住車把。對於這樣的姿勢,圓圓給出的評價是,『太難受了,太累了』。
在這個4歲孩子的眼裡,這樣坐著雖然很累,但是也挺好玩。然而,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似乎將更重要的事情拋之腦後——孩子的安全。
張薇給出的解釋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在孩子的安全面前,張薇的解釋似乎過於蒼白。
不安全的車筐
張薇為何要說『不得已而為之』?
深夜坐火車回京的一家三口,由於在火車站外打不到出租車,於是決定騎行共享單車回家。『當時想,火車站離家很近,隨身帶的行李又不多,孩子也已經很疲乏了,所以就「冒險」一試。』對於自己的理由,張薇特別強調了一點,『深夜,路上車很少』。
對於這一被張薇重復了至少3遍的理由,記者反問,『萬一呢』?
這三個字,張薇無法解釋也似乎無力解釋。
然而,存在這種僥幸心理的家長並不止張薇一人。
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西路附近,記者就目睹了『驚險』一幕:
1名男子帶著1名小學生模樣的男童騎行共享單車。行駛過程中,自行車不斷顛簸,坐在車筐裡的男童耷拉的兩條腿幾乎快要卷進車輪,看得人心驚肉跳。
『從力學的角度看,車筐連著前輪上方的轉向軸,放個孩子後重力增加,非常不利於方向的控制和平衡的掌握,容易出現歪跌;同時,車筐深度有限,又無扶手,孩子很容易摔出來。加上車流復雜,很容易釀成大禍。』作為自行車資深玩家,童晨這樣分析。
『共享單車都沒有後座和橫梁,只能讓孩子坐車筐裡,好多家長都這樣帶孩子。』張薇告訴記者,很多朋友都是這樣帶孩子的。
記者找到幾款帶有車筐的共享單車,發現車輛配備的車筐為長40厘米、寬和深約20厘米的鐵籃子,每個車筐會用2至4個螺絲固定住。記者隨機檢查了一些車筐,發現少數已有松動跡象。
記者向一位自行車修車師傅打聽得知,一旦車筐僅有的幾個起主要作用的螺絲脫落,車筐就會向前翻倒。車筐螺絲除容易脫落外,還容易鏽死斷裂。
根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規定,成年人駕駛自行車可以在固定座椅內載一名兒童,但不得載12歲以上的人員;未成年人駕駛自行車不得載人。對於違反載人規定的非機動車駕駛者,會面臨警告或罰款20元的處罰。很顯然,這裡說的『固定座椅』可不是指車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