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我國又有三處古水利工程成為世界遺產
2017-10-11 11:01:16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10日晚上,我國寧夏引黃古灌區、陝西漢中三堰、福建黃鞠灌溉工程3處古代水利工程在世界灌排委員會執行大會上被確認為『世界灌溉遺產』並予以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等都稱為世界遺產,是國際灌排委從2014年起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其遴選標准較為嚴格,必須滿足建設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設計、建設技術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等。目前,我國陝西的鄭國渠、四川東風堰等10處灌溉工程已成功申報,加上此次成功申報的3處,我國已有1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新聞鏈接:寧夏引黃古灌區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銅峽』,這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個無壩引水灌區。這裡所說的青銅峽就是寧夏引黃古灌區的分界線,青銅峽上游為衛寧平原,下游為銀川平原。此次被認定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寧夏引黃古灌區有2000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它仍然在當地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位於寧夏的這個引黃古灌區。

  寧夏,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黃河流經這裡雖然不足400公裡,卻是這裡的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2000多年前,人們在這裡利用地面低於黃河河面的獨特地理構造,興修水利。在黃河中以引水堤分水,將水引入黃河兩岸修築的水渠中,實現無壩引水;在修築水渠時,又使出水口遠低於入水口,渠裡的水因為高差關系,自動向下流,實現自流灌溉。無壩引水、自流灌溉這些水利技術的應用,也使寧夏成為自漢代以來,西北最古老、最大的人工灌區之一。而寧夏主要灌區,也以青銅峽為界,一分為二,上游為衛寧平原,下游為銀川平原。

  寧夏大學教授陳育寧

  寧夏大學教授陳育寧:如果沒有利用黃河水,這個地方是一個荒漠地區,自從利用了黃河,有效地開發,隨著灌區的增加,人口的適當增加,一直保持在土地、人口、環境、資源在這個鏈條上一直得到了一個協調。

  寧夏三面被沙漠包圍,這片人工綠洲來之不易。依靠的就是這裡縱橫交錯的灌溉網。這張網卻不是一蹴而就,當地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古渠系始於秦代蒙恬屯邊墾荒,隨後漢、唐、明等朝代,隨著黃河改道,以及天災、戰火等,這些渠道數量不斷改變,直到清代達到了24條。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