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從『深圳模式』到一帶一路 改革開放讓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心
2017-10-10 16:07:00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近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世界為之贊嘆。美國學者基辛格在其出版的《論中國》一書中坦誠,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想象得到今天的中國會出現如此巨變。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今日的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也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肯定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將其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設計和規劃,並由此提出『一帶一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讓改革開放有了更廣泛、更包容、更具生機的重要意義,也讓世界看到只有改革的中國纔能帶來更多驚喜。

  改革開放創造世界奇跡『深圳模式』廣受外界稱贊

  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孕育出一個個快速發展的奇跡,深圳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深圳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試驗城市,1992年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講話』也發生在深圳。

  鄧小平的『南方講話』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篇章。他提出的『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覺醒。也正是這個偉大覺醒,纔讓改革開放在中國大地開花結果。

  近40年裡,深圳憑借著這股敢於天下先的闖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深圳也從當年的一個小漁村搖身變成中國南方大都市,從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到人口過千萬的現代大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不到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75萬億元,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外界也以『深圳模式』來形容中國經濟發展,並紛紛效仿。非洲的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國家官員均公開表示過,中國深圳特區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學習,對非洲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希望在中國的指引下建成『非洲的深圳』。坦桑尼亞總理平達曾說,深圳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我們備受鼓舞,充滿信心。期待不久的將來,坦桑尼亞可以將巴加莫約等經濟特區建設得像深圳一樣成功。

  實踐證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圳模式』受到廣泛好評,也是世界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贊譽。來自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的贊比亞學員斯卡魯巴認為,『深圳速度』很好地詮釋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經驗,那就是很好地結合領導層的戰略規劃與人民的參與。

  『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堅定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個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

  『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今後仍然要走這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的開拓,要上新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語,宣示了要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

  新起點新高度『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開出『良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探索在世界經濟處於深度調整的當口下,如何找到一條能融入世界,同時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

  創建自貿區,成立亞投行……五年來,中國不斷踐行改革開放,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30%以上。今日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

  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這一極具時代價值和歷史深意的偉大倡議,從理念構想到人心聚合,從頂層設計到行動規劃,都灌輸了堅定開放的理念,以創新、包容、協調發展作為新路徑,力求構建一個蘊含不同文明、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富強之路。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7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與30多個參與國家簽訂產能合作協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項目提供17億美元貸款,『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一系列合作協議和成果,讓世界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也是中國為世界經濟開出的『良方』。

  共商共建共享『命運共同體』開創世界發展新紀元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