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地窩子』變身記 :普瑪江塘牧民群眾住房的四次變遷
2017-10-09 20:49:36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普瑪江塘鄉在建的『小康房』。本網記者段敏攝

  普瑪江塘,平均海拔5373米,全國海拔最高的鄉,素有『世界之巔』之稱。

  這裡是純牧區,牧民世代以放牧為生;趕著羊群,穿行於荒涼的雪山、草甸之間,居無定所,是過去牧民生活的生動寫照。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牧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地窩子』『草坯房』到『安居房』『小康房』,住房的變遷僅僅是一個縮影。

  『地窩子』

  據普瑪江塘鄉原人大副主席、下索村70歲的歐珠老人回憶:西藏民主改革前,普瑪江塘全鄉僅100多戶牧民,所有的牧民,基本沒有固定的住房。一頂氈篷,趕著牛羊,四處輾轉,逐水草而居,是當時牧民主要的生活方式。

  西藏民主改革後,牧民開始逐漸定居下來。為了防寒保暖,牧民結合當地特點,充分發揮聰明纔智,掘地而居,建起了僅能容身的『地窩子』。

  所謂『地窩子』,就是往地下挖近半人多深、三四米見方的坑,用草皮封住頂,留一個僅能弓腰而出的口子,這就是當時的『房子』。這樣的『房子』,低矮、狹窄、陰暗,通風和采光都很差。

  『沒有灶,三個石頭支起鍋來燒水做飯,家庭條件最好的也就用「鐵三角」在露天做飯。』歐珠老人說:『用碎石塊砌個臺子就是「床」,家具更不敢奢望了。』

  『沒有電、沒有路,更沒有自來水;吃的是糌粑和風乾肉,蔬菜水果見都沒見過……』『地窩子』承載著昔日普瑪江塘牧民群眾太多辛酸和苦澀的記憶。

  這樣的生活條件,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

  『草坯房』

  西藏改革開放後,漸漸富裕起來的牧民就地取材,用草和著泥土建起了有柱子、有門窗、有院牆的『草坯房』。

  『這樣的「草坯房」,面積有十幾二十平方米,並且房屋較過去也高了許多,冬暖夏涼,通風和采光條件都得到了改善。』下索村65歲的索朗老人對記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當時,經濟條件好的牧民還對屋內進行了簡單的裝修,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家具,在屋子裡支起了爐灶。

  『草坯房』只有一層,主要是因為普瑪江塘風大,房子建高了不保暖。

  在下索村,記者有幸見到了這種『草坯房』:土坯牆、土地板、土坯灶……一切都是草和土。

  下索村『五保戶』卓瑪次仁老人家裡雖然已經蓋起了新房,但還留著一間這樣的『草坯房』。

  『看到它,我就想到了黨對我們的關懷。沒有黨,我們不可能住上現在這麼寬敞、明亮的房子。』卓瑪次仁老人動情地說。

  『安居房』

  走進下索村,湛藍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排磚石結構的安居房錯落有致。

  近年來,在中央的關懷下,我區大力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普瑪江塘牧民群眾住上了真正意義上的『房子』。

  『安居房建設,國家每戶補貼2.5萬元,其餘由村民自籌,按照人口多少和房屋面積計算,最多的自己出四、五萬元,一般的出兩、三萬元就行。』下索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德慶多吉說。

  他告訴記者,安居房全部是藏式磚石結構,住房面積大都在200平米左右,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家家戶戶購置了藏式家具,用上了家電。並且,享受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牧民群眾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通了電、通了電視、通了電話……村子現代化氣息更濃了。

  『現在住的安居房比原來的「草坯房」舒適多了,又乾淨,采光又好,我們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下索村村民白瑪索朗如是說。

  『小康房』

  措果村、薩藏村、沙空村,轟鳴的攪拌機、忙碌的工人、穿行的車輛……一派火熱的景象。不遠處,一排排整齊的藏式房屋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完工,邊境小康村的雛形初步顯露。

  海拔再高、國土再遠,黨的惠民政策都要覆蓋,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黨和政府的關懷。

  今年4月,山南市整合配套資金9432萬元,全力推進普瑪江塘邊境小康村建設。

  『浪卡子縣把普瑪江塘邊境小康村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資金和人力物力上重點傾斜。』浪卡子縣縣長羅文金說。

  即將建成的普瑪江塘邊境小康村『小康房』,面積在200平米左右,帶院子、有陽光房,水、電、路、訊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牧民群眾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預計今年年底,措果、薩藏、沙空3個村的群眾就能住上新房,其他3個村的邊境小康村建設項目將於明年5月啟動。』普瑪江塘鄉黨委書記格桑確拉對記者說。

  從『地窩子』『草坯房』到『安居房』『小康房』,展現的是我區邊境高寒地區牧民群眾住房的變遷,折射出的是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心關懷。相信,隨著我區邊境小康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會有更多的群眾住上『小康房』,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訊員 柯建華 本網記者 段敏)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