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黃金五年』書寫大國創新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成就綜述
2017-10-07 11:02:5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芳 胡?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題:『黃金五年』書寫大國創新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

  9月28日,觀眾在展覽現場參觀。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9月26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大型成就展充分運用圖片、文字、視頻、實物、模型、互動體驗等多種展示手段和元素進行展示與呈現,吸引眾多參觀者。新華社發(張笑宇攝)

  這是大國工程實現歷史性跨越的5年。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中國樓……一個個奇跡般的工程,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是創新前所未有的『黃金五年』。

  『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大飛機首飛……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成為進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創新決定著文明的走向。隨著中國在創新領域由『追趕』逐漸變為『並跑』甚至『領跑』,中國帶給世界的驚喜會更多。

  創新奇跡:成果『井噴』實現歷史性跨越

  這是一個堪稱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由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蘭渝鐵路的建設構想,一百年前,就出現在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中。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這條鐵路就只能停留於想象。歷經9年的攻堅克難,2017年9月29日,長達886公裡的蘭渝鐵路全線通車。

  跨越塞北風區,蜿蜒嶺南山川……5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填補了『高鐵空白』。中國高鐵通車裡程超過2萬公裡,躍居全球第一。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紀錄的中國高鐵,又開始『走出去』,興建土耳其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

  『蛟龍號潛得越來越深了。』在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眼中,這是整個深潛團隊最為驕傲的事。從南海50米海試起步,到馬裡亞納海溝7000多米的世界最深處的跨越,『蛟龍』號的一舉一動,吸引人們的目光。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不久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內地的全球競爭力上昇至第18位,在『經濟表現』中高居全球第2位。

  『總體上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我們實現了「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裡游的,我們從無到有,一步步見證祖國的強大。』當自主創新的速度和進度頻繁被刷新,中國人的創新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

  『科研成果湧現,是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

  激蕩熱土:中國創業者擁抱『黃金時代』

  9月26日,參觀者在進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場組裝VR體驗。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北京海淀,玉淵潭畔。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展示牆上,用火炬標注的創新示范區建設情況,格外醒目。

  從孵化器到眾創空間,從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到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火炬熊熊燃燒,照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神州。

  逾40億元的投資基金、全國性雙創品牌『硬科技創業營』、國內首個科技創業生態系統……西安光機所一系列走在前列、乾在實處的舉措,讓創新驅動發展的藍圖找到了現實依據。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中科院推薦的9個示范基地建設單位已累計發起和管理基金逾20支,基金總規模超過50億元。

  創新創業是一所沒有圍牆、沒有邊界的『大學』,『雙創』工作者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傳遞更多創業創新的基因密碼。蓬勃發展的新經濟越來越展現『魔力』。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17年7月,中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量約1600萬輛,帶動10萬人就業。平均每輛共享單車的騎行頻次超過3次,達到3.125次。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

  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成為這些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這些閃亮的『中國名片』,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不久前,《金磚國家綜合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17)》黃皮書在京發布。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對世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逐漸提高,已經成為所在地區的標杆和『領頭羊』。

  『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創新氣質和潛能,使得中國的科技創新奇跡寫在世界各地。』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趙新力說。

  驅動發展:改革書寫歷史答卷

  『機者如神,易遇難失。』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唯有敢於創新的國度,纔是充滿希望的熱土——

  從上海張江到深圳南山,從武漢光谷到成都天府……創新之花開遍神州大地,這些創新正在塑造著面向未來的新型經濟,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

  唯有勇於追夢的民族,纔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激勵自主創新、突出價值導向,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邁入『深改時間』;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主動,出臺國家級人工智能規劃;破擊難點堵點,改革新突破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東中西部協同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科技創新總體格局……

  尋找中國發展的創新動力,『改革引擎』強勁發力。

  『必須解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方程。』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制改革譜寫出『多重奏』『交響樂』,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湧流。

  世界向東看,日益成為世界目光的一個習慣性視角。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將會越走越寬。(參與記者:周琳、蕭海川)

責任編輯:呂小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