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0月6日電 題:茹振鋼:種出老百姓最愛的味道
『噴噴香,聞著都想多吃兩個饃。』掰開一個白面饅頭,茹振鋼習慣性地先聞一鼻子,不就菜、不喝湯,一眨眼的工夫半個饅頭就下肚了。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輩子躬身麥田的茹振鋼,如今,最令他沈醉的依然是麥香的味道。
茹振鋼是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全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其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播種面積佔全國小麥播種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中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的品種。2014年,茹振鋼因在小麥育種上的傑出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茹振鋼被選舉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陽光的味道』讓育種留住希望
白露過後,秋日暖陽,陽光中帶著一絲絲甜甜的味道。茹振鋼對陽光有一種特別的偏愛,『陽光是我們育種人的寶貝,一點也不捨得浪費』。
小麥成產的關鍵是光照,要提高小麥產量就要提昇小麥對陽光的利用。為了廣泛研究不同地域的小麥屬性,茹振鋼『腦洞』大開,將視野放向全球,提出了把『空間變時間』的大膽設想。
茹振鋼說,靠近兩極的地區光線弱,靠近赤道的地區光線強,這相當於一天中早晚光線弱,中午光線強,如果把這兩地小麥品種的優勢結合起來,這樣的小麥一天內都能最大程度吸收利用太陽光,產量必然提昇。
為此,茹振鋼在全球采集小麥樣本,選擇了200個研究樣本進行對比。經過3年研究,他發現靠近地球兩極的小麥耐弱光,葉片薄、葉片顏色黑,靠近赤道的小麥耐強光,葉片厚、葉片顏色淺,於是將兩者結合,培育了葉片既厚且顏色深的小麥品種,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陽光,增強了小麥的光合作用。
隨後幾年間,茹振鋼帶領團隊先後研究解決麥穗、麥稈、根系等難題,克服了掉穗、營養供給不足等問題,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麥品種『百農4199』。今年『百農4199』最高畝產達824.9公斤,比茹振鋼培育的、被譽為『黃淮海第一麥』的『矮抗58』畝產穩定高出200斤。
『媽媽的味道』用創新革新農業
『最好的飯菜就是媽媽的味道,農業育種要讓食物留住原有的醇香。』茹振鋼說。
1958年出生的茹振鋼,回憶起自己兒時的經歷,最深的兩個印象就是『餓』和『香』。『家裡人多糧少,沒吃過幾頓飽飯,可每一口吃起來都香噴噴。』茹振鋼說,『中國人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香。』
『要做好饅頭,關鍵要有好麥子。』在小麥實現穩產高產後,茹振鋼把重點轉向了品質。經過16年潛心培育出的『百農4199』,由於光合作用強、能量大、籽粒轉換好,小麥種包含多達35種香氣物質,加工出的面粉飽含著小麥最原始的醇香,不少人稱贊吃到了『媽媽的味道』。
『餐桌上需要什麼,溫飽水平的消費者需要什麼,經濟富裕、追求品位的消費者需要什麼?這些就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問題。』茹振鋼說。
為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茹振鋼把科研成果分為『四步走』,推廣-儲備-研發-設想:在品種已經被大量推廣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茹振鋼已經儲備了一批更高端的2.0品種,研發著一批世界領先的3.0品種,並開始設想小麥的4.0模式。
一次次推陳出新,茹振鋼用科技創新改寫著中國農業。
『土地的味道』用科技強國築夢
『生在這片土地,長在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的味道永遠縈繞在我們的呼吸之間,因為我們對她愛得深沈。』茹振鋼這個粗獷的北方漢子,有一顆細膩的心。
踏入農業育種領域第一天,茹振鋼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牢牢掌握小麥話語權,把中國人的『糧袋子』抓在自己手裡。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剛參加工作的茹振鋼發現,我國種植的小麥大部分是意大利品種。『種別人的種子,咋能守住自己的「糧袋子」?』為了擠走洋品牌,茹振鋼先後培育出『百農62』『矮抗58』等一系列品種,特別是『矮抗58』已累計種植超過3億畝,增產小麥121.1億公斤,牢牢地把『糧袋子』抓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手裡。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雜交技術的發展,給茹振鋼提出了新挑戰。為給糧食生產儲備好技術和新成果,茹振鋼帶領團隊與全國頂尖專家聯合攻關雜交小麥技術。茹振鋼育成的小麥雄性不育系BNS,成為我國雜交小麥研究利用的熱點。2016年,茹振鋼配制出的一個雜交小麥組合實現畝產898公斤。據茹振鋼估算,新型雜交小麥如能在國內全面推廣,相當於新增加了一個河南麥區的產量。
在育種科研上,茹振鋼意氣風發,豪情滿懷,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作為十九大代表,茹振鋼則把腳踩得更深,根紮得更穩。『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不僅要做好自己的育種科研,更要落實好黨的任務,團結帶領更多的乾部群眾一道強國築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而奮斗。』
暢想未來,年近花甲的茹振鋼依然語調高昂,激情澎湃,正如他寫的那首詩:『縱然是時間的霜染了鬢、歲月的刀刻了額,怎奈我初心不改、豪情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