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劇點燃『大劇院制作』之夢
去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在大劇院演出時表示:『中國國家大劇院9年中制作了51部歌劇,這太不可思議了。即使是一些歷史悠久的百年劇院,每年也只能創作出三四部左右的新劇。』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部部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原創中國劇目更是備受各界矚目,廣受好評。『十一』期間熱演的中國原創歌劇《蘭花花》是國家大劇院攜手作曲家張千一、編劇趙大鳴、指揮張國勇、導演陳薪伊等著名藝術家,歷時6年精心創作而成。它創造性地將『陝北高原一枝花』蘭花花的故事搬上歌劇舞臺,以小人物的故事剖開大時代的橫斷面,講述了一段黃土高坡上的淒美愛情故事。跌宕起伏的劇情、極具陝北地方特色的音樂語言、國際標准的創作手法,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同時,反映紅色題材的『紅軍三部曲』《方志敏》《長征》《金沙江畔》也是大劇院原創歌劇中的典型代表。《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義展現英雄愛國主義情懷;《長征》是歷時4年精心打磨的原創中國史詩歌劇;今年恰逢建軍90周年,《金沙江畔》是歷時3年精心呈現的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旨在謳歌軍民魚水情。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評價道:『《金沙江畔》非常感人,從舞美到布景都氣勢恢宏,細小的地方也非常嚴謹。』
據國家大劇院票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劇院很多原創中國劇目在演出時,一票難求。去年《長征》兩度熱演,每輪演出,售票都提前十天告罄,上座率高達100%。今年推出的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和《長征》也一樣,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就已售罄。這不僅說明紅色題材舞臺作品在廣大觀眾中的美譽度,同時也體現出觀眾對該領域所湧現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這些極具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優秀文藝作品,為人民創作,為人民喜愛,是民族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國家大劇院劇目制作部部長韋蘭芬表示:『國家大劇院在劇目制作上突飛猛進的進展,得益於其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創作精品作為中心任務,把作品作為立身之本。』
『國家大劇院制作劇目的速度、質量讓世界矚目。如今,西方藝術界都將目光聚焦在這個東方新朋友身上。在這裡,歌劇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精神的橋梁,這比單純的經濟交流意義更大。』著名歌劇導演弗蘭切斯卡·贊貝羅說。這些年來,『國家大劇院制作』順利完成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跨越。其品牌影響力也正在蓬勃發展,已經躋身成為劇目創作年產量位居國際前列的一流劇院。

《方志敏》劇照國家大劇院提供
讓高雅藝術浸潤心靈
『藝術改變生活』是國家大劇院的核心價值理念。一直以來,國家大劇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調『為誰制作給誰看』的制作理念,充分考慮觀眾需求。
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藝術,大劇院以低廉的票價回饋大眾。四度上演的大劇院版歌劇《弄臣》,盡管擁有包括『世界男中音之王』裡奧·努奇在內的超強陣容,最低票價也僅為100元。由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主演的《西蒙·波卡涅拉》,同樣也設了180元的最低票價,讓很多觀眾大呼超值。此外,大劇院還推出學生票、會員票、讓更多觀眾享受到藝術的熏陶。
多年來,大劇院大力實施藝術普及教育的『滴灌工程』,從培養每一位觀眾入手,讓高雅藝術浸潤每個人的心靈。推出了『周末音樂會』『大師面對面』『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裡的世界』等一系列藝術教育普及的品牌活動。除此之外,國家大劇院還有『五月音樂節』『舞蹈節』『歌劇電影展』等『走出去』的公益惠民演出,其足跡遍布學校、社區、醫院、教堂、博物館、圖書館、地鐵站等;建立音樂附小、歌劇興趣培養學校,為全市中小學師生提供了解歌劇、觀摩歌劇、表演歌劇的機會;舉辦『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周』『青少年藝術周』『歌劇電影進校園』『大學生圓夢計劃』等藝術普及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及青少年的藝術素養。
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普及活動,讓高雅的藝術形式更多地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讓藝術惠及更多的普通觀眾,讓藝術滋養人們的心田。
數讀這五年
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共推出了75部自制劇目,其中近5年來更是密集推出了47部『大劇院制作』。
5年來,大劇院每年舉辦近1000場演出,舉辦1000場左右的藝術普及教育活動,每年有180萬左右人次走進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