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長三角緣何成為『新四大發明』孕育地?
2017-10-05 07:48:03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 題:長三角緣何成為『新四大發明』孕育地?

  新華社記者 周琳 賈遠琨 楊紹功 張璇

  1秒鍾,409件包裹送到長三角消費者手中;1分鍾,就有一趟高鐵列車駛離或到達上海;1小時,上海有35萬人次騎著小黃車行駛了48萬公裡;1年,杭州以人均支付18萬元位列全民『剁手』賬單榜首。

資料圖:地鐵站出入口旁,人行道停滿共享單車。 張浪 攝

  此前,古老的『四大發明』與這片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衝積平原幾乎無關。但是,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卻或在這裡誕生,或在這裡壯大。為什麼是這裡?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訪了這個『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江浙滬包郵區,真正感受『一小時效應』

  千百年前,指南針和印刷術問世,拉近了世界地理和文化的距離。而如今,中國全面擁抱移動互聯網,網購、共享單車、支付寶、高鐵,在重新定義與未來距離的同時,也在縱深地推動一體化,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

快遞資料圖。周毅 攝

  『如今的生活,坐上高鐵真的可以日行千裡,沒有在網上買不到的東西,最後一公裡可以共享單車,就連生活的水電費、爸媽的電話充值都可以移動支付。』杭州白領章女士說。

  在業內人士看來,網購、網上訂餐、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長三角城市群是全國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去年7月至今年7月,江浙滬平均每秒有409件包裹送到消費者手中,三省市包裹量佔全國總量的36.5%。

  互聯網作為虛擬網絡聯結了人和物,而真實空間中,高鐵成為傳輸的媒介。自2008年起,長三角高速鐵路網建設拉開序幕,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為主要節點的高速鐵路網絡推動區域快速融合,高鐵的公交化真正凸顯了『同城效應』,優化了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

  如今,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高鐵網絡最密集完善的區域。高鐵模糊了城市的邊界,讓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小時效應』發揮明顯。

  快速交通網絡的形成促進了經濟要素的流動,使得上海和浙江、江蘇之間的產業聯系形成『雁形陣』。如今高鐵建設正在逐步實現長三角全覆蓋。

  南京大學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說,區域一體化實際上是不斷克服區域發展中各種阻礙資源和要素流動制度、體制、機制、政策等方面的人為障礙,實現市場的競相開放和充分競爭的過程。『新四大發明』的湧現和應用場景的出現,就是區域一體化的具體體現。

  用繡花針『走線』,實在體會『精細化管理』

  對於政府部門開放心態接納新事物,摩拜感同身受。之所以首選上海投放,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上海的很多街頭,有市政相關部門畫出的白線框,作為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共享自行車需要隨停隨取,解決停放問題至關重要。

  怎樣纔能讓人一眼就知道去哪裡停放或取車呢?『上海用這種特別聰明、一目了然的辦法解決了。』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說。

  理想的城市管理,還包括能在『人腦』之外,找到智能化管理的『外腦』。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項計劃:為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在杭州蕭山區部分路段的初步試驗中,城市大腦智能調節紅綠燈,可以讓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昇11%。

  來自13家企業的人工智能專家『擼起袖子』,向久而未決的大城市病『開刀』。『這是一次使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管理的前瞻性實踐,最重要的是政府願意開放數據。』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說。

  勞動力成本的提昇、土地等資源要素的制約、落戶政策等,長三角地區在創新力上的劣勢不容忽視,在這裡創新,提高『效率』是首要因素。

  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建設『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截至2016年底,滬蘇浙皖共有1479家單位、17081臺(套)價值30萬元以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入網,有效減少了區域內科研設備購置的重復投入。

  共享人財物,挖掘區域協同創新『要義』

  7月12日,杭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戴建平來到上海,參加《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約儀式。

  這條科創走廊,以G60高速為紐帶,將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嘉興和杭州等長三角重要城市串聯起來,以交通網絡為基礎,打破行政區劃,推動科創要素自由流動、自由組合,共建共享區域創新體系。

  破解產業結構相似重復,打通資源流動行政壁壘,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長三角地區的智力、設備等要素已『共享』起來,『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協同創新理念正煥發生機。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郁鴻勝認為,比高鐵等基礎設施聯通更重要的,是長三角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等制度層面上的統一。當下的長三角一體化,應該在交通高度便捷的基礎上,讓各地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成果轉化,合力打造區域創新體系。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