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濤
國慶節前幾天,我和家人在生活的縣城一同看了3D版《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這是我帶著家人又一次在縣城的影院裡觀看3D版大片。
這家位於縣城繁華地段的現代化影院,超越了幾家不死不活的普通電影院,3D、IMAX等一應俱全,內部裝修也堪稱高檔。這家電影院的開業與持續火爆,不僅一舉壟斷了這座縣城的觀影市場,更是改變了一座縣城市民的文化消遣方式。
依稀記得我們這一代人(80後)的觀影方式的變遷。小時候,同村裡某家有喜事了,會有露天電影看,記憶猶新的橋段是——在電影開始前的調試階段在投影機前玩手影是電影播放前最快樂的事。上初中時,我第一次進了縣裡的國營電影院,學校組織看了一場紅色電影,回來還要寫觀影筆記以及正能量爆棚的影評。到了90年代中期,大街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錄像廳,有零花錢的孩子就會去錄像廳去觀看香港動作片和喜劇片;新千年前後,家裡有了VCD和DVD,在集市上買碟看片抑或是到同學家去借光盤就成了另一種觀影方式……再往後,隨著電影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現代化電影院出現了。
大約在20年前,縣城裡國營的影劇院轉為私人所有。電影院關門倒閉後,很快成了一個演藝中心,之後又變成了酒店、商場,現在則變成了一家民營醫院。自此之後,看一場在線電影幾乎與我生活的這座小城的人們絕緣了。喜歡看電影的年輕人更喜歡直接去30多公裡之外的省城的商業中心。也正因為如此,我曾說我生活的縣城就是一片文化沙漠。

如今,縣城裡老舊的國營電影院已變成某民營醫院
但是現在,高檔的現代化的電影院真的走到了縣城,這證明我國電影市場的繁榮發展,也讓人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尤其是電影院線,從一線城市走到二三線城市,再到十八線的小縣城,任何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創造或刷新中國電影的票房記錄,也便有了陣地支橕——全方位的立體式的電影院布局,讓國人可以於隨時隨地看上一場電影。國產超燃大片《戰狼2》公映時,我生活的這座小縣城的電影院也幾乎是場場爆滿。

縣城裡現代化的電影院一點也不亞於大城市
比起社會角落的案例,數據往往更有說明力。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電影銀幕數量已超過4.6萬塊,穩居全球首位。票房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國總票房為273.4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2%。這樣的票房數據,全球范圍內僅位於美國之後。
除了銀幕數量與票房數量,國產電影的質量與口碑也越來越讓國人信任。暑期檔中的國產電影《戰狼2》累計票房已經突破56.60億,成為今年國內上線電影中當之無愧的第一。而今年全年票房總量超過500億也是可以預期的。這樣的國產電影越來越多,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入現代化的電影院。從一線城市到小城鎮,看電影已成了戀愛的標配動作,更成了視聽的享受。
電影行業的持續繁榮,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事業和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精神食糧越來越豐富,文化強國建設成績顯著。在這個過程中,改革開放無疑是動力,是源泉。首先,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昇,在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同時,既讓大量的資本湧入了文化市場和電影市場,包括拍攝大量的電影以及修建了大量的現代化電影院,又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看電影的經濟基礎——花幾十塊錢看電影,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其次,改革讓電影市場釋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活力,國產電影在國際大片尤其是成功的商業片之後,找到了與發達的電影市場的差距,繼而,我們的國產電影也在一步步成長進步。
開放,讓閉塞讓位於交流;改革,讓計劃讓位於市場。改革與開放,是我國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動力,電影市場如此,各行各業皆是如此。毫無疑問,沒有改革開放,便沒有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文化強國更是無從談起。只有我國繼續堅定地走在改革開放大路上,國人的生活纔會如現在的電影一樣以夢為馬、絢麗多彩!(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