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聽媽媽講他們結婚的故事
2017-10-01 21:08:55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今年年初,我結婚了。從領證、拍婚紗照、置辦家用到舉行婚禮,幾乎每個環節,家裡的長輩都盡心盡力,我們小兩口的婚事儼然成了兩家人的大事。

  在漫長的婚禮籌備過程中,長輩們告訴了我許多他們當年結婚的故事。思緒流過記憶的長河,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忽而沈浸在現實的幸福,忽而又回到幾十年前,回到他們的青蔥歲月。

  這些發生在不同年代的結婚故事,無不鐫刻著不同年代的明顯烙印,詮釋著不同年代賦予幸福的不同內涵。

  1988年,姑媽的旅行結婚:三天三夜坐著火車去南京

  1988年1月的南京,陰冷又潮濕,但是姑媽說,冷風吹在臉上感覺都是甜的。那年的冬天,姑媽結婚了。

  那時,改革開放纔十來年,旅行結婚仍屬時髦。囿於家庭經濟狀況,有的只要小兩口出了縣城,就算旅行結婚了。只有家庭條件特別好的,纔能選擇去大城市逛逛。如果有誰能在天安門前照一張合影,那可數得上是當時最時髦的結婚照了。

  姑媽和姑父也想趕回時髦,體驗一把旅行結婚,目的地選在姑父的老家——南京。

  那年冬天,他倆坐上了從西安開往南京的綠皮火車。整整三天三夜的車程,令人身體疲憊不堪,但對於新婚的姑媽和姑父來說,仍覺幸福隆重而溫馨。

  綠皮火車慢悠悠地駛進了南京。一下火車,姑媽便去當地的照相館照一張結婚照。在秦淮河畔的一家照相館裡,姑媽選了一件淡粉色針織上衣,一條的確良褲子。相機快門聲『?嚓』一響,便定格成了一張結婚照。

  照片洗出來,直接放進錢包裡,又放大一張准備帶回家。當年的姑媽就是隨身揣著這張照片,和姑父一起穿越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走過夫子廟、雨花臺,去了『總統府』、閱江樓……

  1990年,媽媽的婚房:蘇聯電冰箱、法國電視、親手設計的家具

  1990年的夏天,我的爸媽結婚了。他倆拿著自己的結婚證,依照工齡,分到了一間16平米的房子作為婚房,這就是我們一家人最早的家。

  那時候,結婚沒有婚禮,擺上兩盤瓜子、幾斤糖,請親朋好友來家裡坐坐,就是見證一對新人喜結連理的儀式了。

  所以,有了婚房後,我爸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備家裡的家具和電器。用我爸的話說:『這樣請別人來家裡纔算有面子』。

  1990年媽媽穿著自己做的一條粉紅色連衣裙去照相館拍了這張單人照。

  那年夏天,我媽的生活幾乎是兩點一線——單位到家具加工廠。媽媽在稿紙上親手畫好家具的樣式,用皮尺量好家具應有的大小,再在稿紙上標注好,帶著圖紙一次又一次前往家具加工廠,稿紙改了一次又一次。就這樣,我們家唯一的家具『組合櫃』終於有了模樣。

  墨綠色貼面,沒有任何多餘的雕花,一組雙開門的大立櫃,一組五斗櫥,一組床頭櫃,用木頭手工打造,這就是我媽親手『設計』的『組合櫃』,也是當年多數家庭結婚的標配。

  電器由我爸負責。冰箱是蘇聯的薩拉托夫牌,單開門,冷凍室只有一個鞋盒子大;彩電是法國的湯姆遜牌,不到19寸。改革開放之後,這些進口家電都能買到了,但是要托人去深圳定,一般都要等一個多月纔能有貨。結婚那天晚上,我爸沒有等到他訂的彩電,只好去同事家借了一臺。這麼多年過去了,對於結婚當晚擺的這臺借來的國產彩電,他總是半開玩笑說地說:『這是結婚時最大的遺憾。』

  16平米的屋子,沒有廚房和廁所,被電器和家具塞得滿滿當當。那些年我爸媽的合照多數是在家裡拍的,他們倆有時倚著冰箱拍一張,有時倚著立櫃拍一張。

  對於那時的他們來說,這個雖然只有16平米的家,卻是讓人感到最幸福的地方。

  1991年,我的乾爸乾媽也結婚了,結婚當天他們在婚房拍下了這張照片。

  1994年我二叔二嬸結婚。那時候剛開始流行拍婚紗照,他們倆特意請了一天假去照相館拍了這張照片,現在,這張照片還掛在他們臥室正中央。

  2017年:我的蜜月旅行,去歐洲還是去非洲猶豫半天

  今年,我結婚了。

  10天的婚假,自然要去蜜月旅行。我的想法是,去歐洲轉一圈,親身感受一下西方文明;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聽一場音樂會;到普羅旺斯小鎮采一把薰衣草;到埃菲爾鐵塔前留個影……老公卻想到非洲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徒步狂放一番……

  後來,我們決定,今年先去歐洲,明年再去非洲,世界那麼大,我們都要去看看!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改革·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