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馮方)『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北京市貼心人服務隊先進個人』、『北京市萬名孝星』、『文明北京新市民』……這麼多年,梁會蘭被授予過很多榮譽稱號。不過,什麼稱號都比不上她為老人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後看到的一張張笑臉。
『雖然過程比較辛苦,不過能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情,還是覺得值得的。』
自1996年接觸第一位孤寡老人以來,梁會蘭化身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堅持在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社區服務,至今已經達到21年之久。對於41歲的她而言,目前超過一半的人生都已經奉獻在八裡莊社區了。
農村丫頭變身志願者捨棄小家溫暖大家
『我1995年就來北京工作了。』梁會蘭告訴記者。
梁會蘭出生於1976年,家在河北衡水,有一個小她五歲的弟弟。還在上學的時候,梁會蘭就經常幫家裡乾農活,不喊苦不喊累。
『那時候還是夏天,村裡的人都睡午覺。大晌午的,我去地裡乾活,割了整車的草獨自拉著。當時路上一個人都沒有,我一個小女孩,想想還挺害怕的。』
『有時候放學了,就去山上喂些牛啊羊的。』
講述這些的時候,梁會蘭臉上帶著笑容,仿佛在回憶一段寶貴的經歷。
初中畢業後,梁會蘭做過一陣兒代課老師,由於學歷問題,一直沒能轉正。後來看到電視上的招工,她從河北來到了北京。
『那時候我的一些同學都來北京響應號召搞建設,我也跟著來了。』就這樣,梁會蘭獨自來到北京,領著微薄的工資,還堅持寄一部分給家裡減輕負擔。
進廠的第二年,梁會蘭在師傅韓淑芬的帶領下走進78歲孤寡老人趙桂珍的家。『她滿頭銀發,走路顫顫巍巍的,我看到她第一眼就想到了我奶奶。』梁會蘭回憶著,一切仿佛昨日,『我奶奶在家有人照顧,她卻沒人照顧,很讓人心酸。所以不等師傅開口,我就主動提出要照顧她了。』從那以後,梁會蘭就走上了她的志願者之路。『後來就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這麼一路做了下來。』

梁會蘭照顧的第一個老人。圖片來自網絡。
志願照顧老人要花費梁會蘭大量時間和精力,結婚後梁會蘭生育了一個女兒,為了確保照顧好社區的老人,梁會蘭只得把女兒放在老家,托付給她的爺爺奶奶。
這個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我跟我愛人在北京工作,女兒在家裡上學。當時她班裡一共就倆留守兒童,我孩子居然也是其中一個!』梁會蘭滿臉的愧疚地講著,『這麼多年來,什麼過生日、旅游這些在別人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我卻從沒跟女兒一起做過。女兒雖然沒埋怨過什麼,不過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問我:「媽媽,我真的是您親生的嗎?」』時隔多年再提起,梁會蘭的眼角還是忍不住泛起淚花。
在梁會蘭心裡,有著任何一個母親都會有的對孩子的愛,可社區的一個個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更是讓她無法忘懷。她只好捨棄小愛,選擇大愛,這條志願路,一走就是二十一年。

梁會蘭和丈夫、女兒。圖片來自網絡。
急危救難卻毫不居功:我就是做這個的
志願服務二十一年,幫助近300個老人,這件事做起來遠沒有字面上來的這麼簡單。
『平時我要幫這些孤寡老人們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把這些都收拾完後,經常就夜裡十一二點了。』

梁會蘭為老人送去餃子。圖片來自網絡。
『有時候一些老人手腳不利索需要幫著洗澡,子女都在卻沒人管,我就過去給他們洗澡。』
梁會蘭平淡地說著,對這樣的辛勞她早已習以為常。不過,除了這些,也有危急的情況。
三年前有一次,一位孤寡老人在家中出事。
那段時間,梁會蘭在為老人送飯。那天晚上梁會蘭做好晚飯送去,發現中飯老人還沒吃。她立刻意識到事情可能有點不對。
『我到了之後發現他沒穿衣服躺地上,應該是躺了很久。我就趕緊打了110和120,因為七點多單位都下班了,我就把我愛人從家裡叫來。』
梁會蘭跟丈夫一起用擔架把老人慢慢抬下樓,跟到來的救護車一起把老人送往醫院。送去醫院的路上,老人眼睛已經看不清了,神志也有點模糊。
『後來他在醫院住了19天,還是去世了。』
『多少天你都記那麼清楚?』
『這都是我親自經歷的,當然記得,每個老人我都不會忘!』
當老人去世的時候,梁會蘭在他家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找不到。『我就跟我愛人給他買了身乾淨衣服,也算讓他有尊嚴地離開。』
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梁會蘭都處在悲傷之中。『這個老人我照顧了七年,其實感情還是很深厚的。我對他們每個人都像孩子(對父母)的那種感情。』
還有一次,兩個多月前,一位老人在家裡不小心摔到地上。由於年老力衰,老人自己沒法起身,家裡同樣年邁的老伴也扶不動他。
『阿姨之前要我幫忙太多,這次她不好意思說了,怕再麻煩我。你說你有什麼事盡管說話就是了!』講到這,梁會蘭的語氣有點急切。
後來,阿姨實在沒辦法纔打了120,叫去了梁會蘭。在梁會蘭的協助下,老人很快被送到醫院救治。
住院期間,梁會蘭堅持對老人悉心照料,一有空就跑去醫院看看。老人出院之後,每次提到這件事他就會說:『梁子救了我一條命啊!』
『嗨,這有什麼的啊!我就是做這個的。』講到這,梁會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們有時候就是太記這個恩情,我覺得自己並沒做什麼,全國能做到我這樣的多的是。』
艱苦中建立服務隊砥礪奮進終得夢圓
在這二十一年中,很少有時間是不艱難、不辛苦的。而最艱苦的,應該是2006年到2016年的這段時間。
2006年,工廠改制,梁會蘭下崗。一邊是掙錢養家、照顧女兒的職責,一邊是一群需要幫助的老人。沒有過多的猶豫,梁會蘭選擇了更需要照顧的老人,並且放棄出去尋找工作,留在了社區。
『我真的挺放不下這些老人的。』
梁會蘭失去工作後,掙錢養家的重擔落在了梁會蘭丈夫身上。
靠著做電工的丈夫兩三千的微薄工資,加上自己偶爾打零工掙的錢,梁會蘭頑強地支橕著自己的志願夢。

做電工的丈夫幫老人修理家電。圖片來自網絡。
2011年,社區裡一個志願者服務隊成立了,這個服務隊,是以梁會蘭的名字命名的。
『最大的困難是缺少資金。以前沒有這些,現在能填寫項目報告在社區申請資金,不過也只申請到大概四千塊。平時花的很省,即便這樣,逢年過節買禮物買對聯的錢還是不夠,我就自己墊上。』
梁會蘭努力地維持著自己的志願隊。不懂管理,就喊女兒來幫忙;資金不夠,就自掏腰包墊補。成立以來,在梁會蘭的帶領下,志願隊從二十多人發展壯大到一百多人,幫助過的老人更是難以計數。
這些年來,志願隊與社區老人親切互動,幫老人們豐富生活。
有老人過生日,志願隊就把老人們聚到一起,切蛋糕,為老人表演節目;老人們沒坐過地鐵,志願隊就一對一帶老人去做地鐵;老人不方便出去玩,志願隊就找時間帶老人們去郊游……

梁會蘭志願者服務隊給社區老人過生日。圖片來自被采訪者授權。
去年秋天,得知很多老人沒去過天安門,梁會蘭就組織志願隊陪老人們一起去天安門,還帶他們上了天安門城樓。
站在城樓上,老人們激動地說:『沒想到這輩子還能站在國家領導人站過的城樓上。』
那是國家領導人站過的地方,也是一個個共產黨人站過的地方。
工作多年,梁會蘭早已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帶頭吃苦、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早已融入她的骨血。
『這麼多年做下來,覺得個人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人生不能只是為了吃飯。』
朴素的話語中包含朴素的道理,朴素的道理背後則是偉大的靈魂和夢想。
『接下來我希望志願隊能進一步壯大,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相信帶著這個夢想,梁會蘭會走的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