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興在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實驗室為青年學者指導科研課題(來源:新華網)
央視網消息:一滴酸雨中能發現什麼?對王文興而言,60多年的操勞,讓他在這滴酸雨中發現了『一個世界』。
從四川峨眉山到遼寧鳳凰山,王文興和同事一起在廣闊土地上選取271個站點,采下一滴滴降水,日復一日地摸索。這位為環保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說:『觀滴水可知滄海,懂得見微知著,纔能拿到打敗「空中惡魔」的鑰匙。』
『王院士是環境科學界的常青樹、不老松。』同事對王文興這樣評價。
王文興出生在安徽蕭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讀書不多的父親教育他『窮人家的孩子唯有讀書方能有所作為』、『人要知恩圖報、大了要報效祖國』。1952年大學畢業後,王文興被派往蘇聯留學,回國後的10多年間一直從事催化研究。此後,由於種種原因,王文興脫離專業十幾年,直到1980年纔調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1982年,作為主持單位,環科院承擔了國家項目『蘭州西固地區光化學氧化劑污染控制對策的研究』。作為課題組主持人,王文興在3年的研究中取得10萬多個大氣污染測試數據和1萬多個氣象觀測數據。他的研究成果成為蘭州西固地區光化學污染控制對策制定的理論根據。
『當時,環科院還在北京北郊的一個農村,冬天臨時工棚裡冷風颼颼,晚上要戴著帽子裹著棉衣睡覺。雖然條件有點艱苦,但不到3年就與同行合作拿到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回憶往昔,王文興欣慰地笑了。

王文興院士(資料圖)
1999年,王文興和同事憑借酸雨項目研究成果拿下了我國環境科技領域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評獎要求這個項目單位第一和個人第一不能歸屬同一個單位。最後,王文興的選擇是『單位一定要排前面』。
如今,還在山東大學指導學生的王文興時常要往返京魯兩地。來回他都是自己坐車,從不讓單位車接站。『品行是人生最可靠的財富。』王文興說。
在學校,王文興常常跟學生一起排隊打飯,尤其喜歡一塊錢一份的素炒豆芽。山東大學設有院士專項科研活動費,王文興從不輕易動用,而是攢下來買設備。有些規定允許的事,別人『規勸』,王文興卻撂下『狠話』:『我清清白白一輩子,你可不能讓我犯錯誤。』
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學生王文興卻無私奉獻。2006年,王文興捐獻個人積蓄40萬元,在山東大學設立了『王文興院士環境科學獎學金』。他相信,環境化學通過一滴水、一縷煙見微知著,這些年輕人一定會發現更大的世界。(材料來源: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