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群裡的食品安全信息大戰
每當一條條頂著紅帽子的問候消息出現在我的微信消息列表。我就知道,家庭群的一天,開始了。長輩們經常會在群裡分享看到的食品信息,在我看來,家庭群其實沒有什麼值得吐槽的,老一輩喜歡用一種直接而濃烈的方式表達對彼此之間的關心也無可厚非。
然而有的時候,這種表達太過於『熱情』也切實困擾到了我。今年寒假的時候,我在家裡自學做飯,一個女孩學做飯這麼有劃時代意義的時刻,怎麼能不向親朋好友們求誇獎呢?於是,我掏出手機按下快門,把一張紫菜在的熱鍋裡翻滾的照片,默默地發到了家庭群裡。
大約三五分鍾後,我手機右上角的綠色亮點開始瘋狂地閃爍。我帶著期待的心情點開微信頁面,然而,裡面等待我的卻是一條令人震驚的微信推送——《震驚!紫菜都是塑料做的》,姑姑阿姨們也發來語音:『這紫菜可不能吃啊,那都是塑料做的,你看放到水裡都煮不爛還有白色的水沫啊!』
後來,我只好熄火倒水,還嫌棄地將鍋刷了好幾次,反復聞了聞沒有塑料味纔罷休。
事後我得知,作為藻類的紫菜,雖然容易軟,但是韌性很大,容易煮爛的紫菜一般是已經變質了的。至於水沫,似乎什麼菜放到沸水裡煮都會出現水沫。
群裡太過猛烈的『熱情』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有效地幫助我減肥。畢竟,根據微信消息來看,『豆制品含有大量植物性雌激素,會提高乳腺癌的患病幾率;牛奶飲品中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面條裡會洗出『膠』,也不能吃……』
謠言往往非常符合我們的傳統的固有認知與生活經驗,比如紫菜和塑料很相像,面就應該是軟軟的,有面筋在裡面扯不斷就是有問題。經驗主義很可怕,所以,這種事情寧肯信其有。更何況,這種信息多半還穿著一種相當官方和正規的外衣。
為什麼食品謠言能在家庭群中甚至網絡上如此盛行?為什麼長輩願意相信這些食品謠言,在我看來,其實這無關職業和年齡,為人父母的,在對和子女相關的事情上總是盡量去規避風險,纔采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公式:謠言的強度?事件的重要性×狀況的模糊性÷民眾的批判力。
我有過這樣一次經歷,左手拿著漢堡吃著,右手解鎖手機,隨手刷一下消息就看到,『近日河北某地出現大批家禽死亡事件,吃雞鴨肉或得禽流感』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立即跑到衛生間把剛剛入口的漢堡吐出來,再瘋狂地用礦泉水漱口,擔心自己會不會得禽流感,並且我老家是河北的,我還想到要盡快將這篇推送轉給我的爸媽,讓他們注意,少吃雞鴨肉。
而等我再度回到餐桌旁,點開那篇推送詳細看過之後,發現其既沒有確切的時間地點,也沒有有關部門的發言證實,我意識到這是一篇謠言。
為什麼我會被這條消息困擾,是我的文化水平很低還是我對謠言的認識度不夠?我認為不是。這其實是人趨利避害的一種本能反應。這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的古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屢試不爽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整治家庭群、朋友圈甚至互聯網上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不能僅僅靠圍追堵截和所謂的提高公眾自身素質的口號,還要做好相關的信息公開工作,從源頭入手進行疏導。畢竟,家庭群裡的食品謠言從側面也體現了廣大群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和對於國有食品企業安全回歸的無比期待。
(北京化工大學甘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