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大陸綜藝節目正在改變臺灣 臺學生直呼『好想去!』
2017-09-27 11:23:28 來源:環球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模仿大陸

  早在臺灣放開大陸綜藝節目『登臺』前,2009年,有媒體披露,島內電視臺為了節省成本,大興『山寨』之風,對大陸綜藝節目全盤照搬,如2008年8月『中視』推出的《舞林大道》被發現模仿上海東方衛視的《舞林大賽》,在島內很紅的《超級星光大道》實際上是大陸《超級女聲》的翻版,2009年推出的『挑戰101』也被爆是模仿湖南衛視的節目。此外,諸如臺視的《百萬大歌星》源於浙江衛視一檔記歌詞的節目等等,在島內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2014年6月,全球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曾發布調查顯示,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以歌唱比賽為首的大陸綜藝節目,在臺播出共計1208小時,高達近七成臺灣民眾看過,為播出頻道帶來較高收視。臺灣《工商時報》日前報道稱,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網綜節目制播數量達264個,大陸制播95個,高居全球第一。2017年大陸網綜更是百花齊放,包括今年夏天最火的《中國有嘻哈》《中國新歌聲》《極速前進》等都是島內討論聲量相當高的節目。據介紹,來臺的大陸綜藝節目以競賽綜藝為主,佔播出量的86%,其中絕大多數為歌唱比賽類,其次是信息綜藝節目。在競賽綜藝類中,參賽選手或決定選手去留的評審均可見臺灣知名歌手或制作人,也加深臺灣觀眾對該類節目的關聯性,拉抬收視。

  哀鴻遍野

  在大陸綜藝節目火遍兩岸的同時,曾經號稱『領先大陸20年』的臺灣綜藝卻步步衰退。2016年,大陸綜藝節目井噴,出現至少400檔綜藝節目,而臺灣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陸續停播了《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幾大超十年的老牌節目,整體綜藝狀況一片蕭條,哀鴻遍野。2015年,臺灣《中國時報》曾在報道中直截了當地做了一個對比,制作《我是歌手》的湖南衛視2013年盈利63.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臺灣所有電視臺一年收入的總和。收益豐厚,自然捨得制作投入。與大陸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臺灣綜藝人仿佛回到作坊式制作模式,每集幾萬元的制作費用,最貴的《康熙來了》單集制作費也只有10萬元人民幣,而大陸綜藝節目制作費平均在150萬元人民幣,讓臺灣綜藝宛若『萬劫不復』。

  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稱,大陸綜藝節目制作費越砸越多,總成本是臺灣的十幾倍,導致臺灣電視臺乾脆直接向大陸購買節目版權,『反而省時省力還更能賺錢』。如今島內年輕人只在網絡中觀看節目或影視劇,家中電視幾乎不打開,而臺灣綜藝節目仍以傳統電視臺作為載體,自然無法與大陸綜藝節目大行其道的網絡平臺對抗。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