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鴨綠江景色
被譽為丹青勝境,東亞明珠的丹東,與朝鮮隔江相望,和韓國一衣帶水。是全國最大的邊境城市。
雖然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但由於遠離市場,離中心城市較遠,受中心城市輻射弱,因此,沿邊地區一般發展滯後。
這些地區又有非常重要的地緣特殊性,既是我國邊防的最前線,又是沿邊開放的最前沿。萬裡邊關,國之藩籬。一草一木的滄桑巨變,折射民族沈浮、國家興衰。鑒於這些重要意義,1999年,國家民委倡議發起的『興邊富民行動』在丹東試點先行。
漁家樂、種草莓、振興滿藥……作為國家興邊富民行動的最早受益地,遼寧省丹東市在過去的18年裡,充分發揮興邊富民行動專項補助資金的引領作用,整合涉農資金,同時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邊民增收致富。
走訪丹東藥業、玖玖草莓農場、丹東市民族學校,處處能看到百姓發自肺腑的笑,處處能聽到龍頭企業負責人慷慨激昂地規劃未來。從他們臉上,記者感受到興邊富民的豐碩成果已經生根發芽。

圖片說明:丹東藥業等龍頭產業成為遼寧興邊富民行動的『領頭羊』
一個龍頭企業致富一個村
『幾年前,我家日子過得很是艱苦。全家人僅靠種五味子過活,都沒錢蓋新房,住的是草房。如今,可真的不一樣了,不用我多說,你們看看這瓦房,這漫山遍野的核桃楸,就知道我們的生活一天天發生著的變化。』已經80多歲的丹東市振安區五龍背鎮新建村村民老馬講述著近幾年來生活的變化。
核桃楸是國家珍稀保護植物,其樹皮是滿族民間傳統用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散結的功效。過去,核桃楸資源都靠采集野生樹皮獲取。這種方法不僅破壞了野生核桃楸資源,使之得不到持續利用,還難以保證資源質量。為解決這一矛盾,丹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借助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先後在丹東周邊地區建起3000畝核桃楸藥材種植培育基地,達到藥用核桃楸樹種的集約化生產。
不僅是核桃楸,丹東藥業還帶領農戶種植石柱參、益母草、木雞等其他中草藥。『有些農戶一開始還不願種,因為畢竟原來種木耳等傳統作物能保證不虧損,現在種中草藥虧損怎麼辦,農戶們當時顧慮很大。為了消除他們的顧慮,我主動提出給他們補差價,保證不虧錢,就這樣漸漸帶領農戶脫貧致富。』丹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秀君告訴記者。
據了解,以創新滿藥為己任的丹東藥業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已成為遼寧興邊富民行動的『領頭羊』。他們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由公司牽頭,通過示范帶動,引導農戶應用種植技術。實行統一簽訂合同,統一規范管理,統一收購銷售的『三統一』方式,實現規范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和市場化銷售,並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技術服務。老馬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如今,不少農戶每年每戶純收入能達到二三十萬,差的也有三五萬。興邊富民行動給了滿族醫藥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產品開發、產品質量檢測、產業現代化、科技化等各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企業和農戶都是受益者,所以幫助農民增收,義不容辭啊。』張秀君笑著告訴記者。

圖片說明:玖玖草莓農場技術員於文成向記者講述興邊富民行動給他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一個特色產業讓生活更有奔頭
農業人口佔總人口82%的丹東東港市,從2000年起利用興邊富民資金2000多萬元,重點培植了優質草莓等特色產業。目前,全市草莓種植面積為19萬畝,年產草莓47萬噸,產值達49億元。
發展草莓種植產業,帶動了東港市椅圈鎮吳家村的發展步伐。這對吳家村村民於文成一家來說,不光是改善生活,還致了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來做農學老師,每個月掙兩三千,現在村委會和玖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後,我當上了草莓技術員,每月工資5000多,再加上家裡幾畝地的土地流轉,一年收入10多萬,年底還能分紅,生活過得太安逸了。』
於文成口中的玖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在興邊富民行動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因為興邊富民行動,我們由一個佔地面積20畝,只有4個暖棚的草莓保護地示范園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佔地面積1020畝,擁有99個標准草莓暖棚和獨立包裝車間、氣調庫、化驗室、培訓基地的遼寧省最大的草莓生產農事企業,這都是托了興邊富民的福啊。』玖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從4個大棚到99個大棚,在這一組數字變化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產業的振興,更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據遼寧省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巡視員李國華介紹,國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以來,丹東市共享受國家興邊富民行動政策資金4.05億元,吸引其他各類資金30多億元,實施邊民致富項目1228個,受益群眾達300萬人次。
『送錢送物是一時之濟,難解長期之懮,只有變「輸血」為「造血」,有特色產業支橕,發展纔不用愁。』李國華說。
同樣利用特色產業發家致富的還有東港市鴨綠江口濕地觀鳥園附近一漁家樂老板於文德,從漁民變成年薪百萬的老板,於文德利用興邊富民資金起步,在自己的不斷探索中,逐步做大做強。
在這裡,有充滿鄉愁氣氛的小木屋,有承載著漁民喜怒哀樂的漁船碼頭,吃著海鮮、觀著海景,釣釣魚,看看鳥,這裡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作為曾經甲午海戰的主戰場,於文德的漁家樂還充滿著文化氣息,小木屋裡一張張甲午海戰的圖片和信息抖落出歷史印記,游客們可在此長知識,學歷史,這樣的設計,備受好評。
『興邊富民行動讓人心暖了,等靠要的人少了,自力更生的多了;哭窮比窮的人少了,動腦筋想著怎麼致富的多了。我們現在既有決心,也有毅力,要把日子過好。』於文德認真地說道。說話間,落日餘暉籠罩漁船碼頭,真可謂霞染長空橫赤練,滄溟湖面籠輕紗。此情此景,美不勝收。

圖片說明:於文的蛋雕刻瓷課
一個學校帶動地區文化的傳承
丹東市民族學校座落於著名的旅游勝地五龍山下,作為遼寧地區唯一一所以『興邊富民行動』為宗旨建立的中等職業學校,這裡不僅辦學規模大,辦學實力強,畢業生的口碑更是有目共睹,據該校校長莊耕介紹,民族學校的學生就業率達到100%,航空服務、學前教育、邊貿朝鮮語專業畢業生更是供不應求,畢業生中還有人走進了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服務。說到這,莊校長滿臉自豪。
在學校裡,記者感受到滿滿的民族特色和濃濃的文化氣息。在蛋雕刻瓷藝術課堂,教師於文正在叮叮當當地敲著瓷器,走近一看,一副人物肖像畫栩栩如生。於文告訴記者,她從開始刻瓷至今已經十多年了,技藝從當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精湛,這過程非常辛苦。『刻瓷不同於其他藝術,一錘子下去就定了乾坤,不能修改。用一件直徑30厘米的瓷盤來雕刻肖像,需要每天刻八小時以上二十五天左右纔能完工。我的時間就是在叮叮當當舞刀弄錘中沒的,雕刻的日子已經讓我手臂上有了肌肉』。她指著自己的作品說。

圖片說明:於文的蛋雕刻瓷作品
於文還有另一項絕活那就是蛋雕,雖然沒能現場觀看到於老師的蛋雕藝術,但從後來她發來的照片中,記者被她精湛技藝折服。這項堪稱最脆弱的藝術,如今在丹東市民族學校得到傳承。記者看到,在刻瓷蛋雕課上,學生們手握刻刀正目不轉睛地在雞蛋上進行蛋雕練習。像刻瓷蛋雕這樣的文化傳承課程在民族學校裡還有很多很多,剪紙、書法、繪畫、滿語、茶道……莊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和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丹東市民族學校有義務完成文化興邊這個重要使命。』
『以搶救、挖掘、整理、研究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建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基地,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彰顯民族特色的構想,已成為我們學校新的發展目標,老祖宗的東西還是不能忘。』莊耕說。
在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下,學校設施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穩步提昇,人纔被輸送的同時也反哺社會,為農戶服務,在各行各業貢獻應有的力量。
『邊境興則邊疆興,邊境治則邊疆治,邊民富則邊疆固』,民生安邊、產業強邊、文化興邊的丹東模式是『富民、興邊、強國、睦鄰』的真實寫照,從各族群眾的點贊聲中,記者相信興邊富民行動將會在這裡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