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
在經歷各種猜測之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近日終於塵埃落定。137所大學入圍榜單,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分為AB兩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瞿振元說,這標志著我國『雙一流』建設進入正式施工階段,也標志著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入了新階段。
『基於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
『雙一流』建設自2015年拉開序幕。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10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公布。
其中提到,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昇。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創新實施方式。
《總體方案》中還強調,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隨後,在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明確要求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對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等做出具體規定。
根據《實施辦法》,『雙一流』建設分三步走:到2020年,若乾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乾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乾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昇;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人民日報評論稱,這是第一次以政府名義正式提出我國大學、學科要在一定時間內進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偉目標。
瞿振元認為,『雙一流』建設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國家責任。抓好『雙一流』建設,是基於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方法和戰略抉擇。
『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繼承創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211工程』『985工程』先後被提出並實施,成為高校的『風向標』。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工程』,39所高校進入『985工程』。
在此次公布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中,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全部入圍,另有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3所『211工程』高校新晉加入。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名單中,其餘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納入。
『雙一流』建設與『211工程』『985工程』到底是什麼關系?是否是取代還是昇級?一直以來議論不斷。
直到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雙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劃,在『985』『211』基礎上,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事業在新歷史潮流下推向前進。
21日名單公布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說,『雙一流』建設實施推進不搞全體發動、推倒重來,而是繼承創新,即充分考慮『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同時創新建設管理模式。
第二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認為,原『985』工程大學都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原『211』工程大學都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這一結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已經取得的建設成效,這也是開展『雙一流』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說,『雙一流』建設是中國特色的產物,『211工程』、『985工程』是『雙一流』建設的邏輯起點和繼承基礎。『它是新時期中國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政府行為,代表著國家意志,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要創新,也要繼承,這樣纔能穩中求進,平穩過渡。』
瞿振元表示,『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要繼承,但也要克服事實上存在著的『動態監測不夠』『身份固化』等不足。在『雙一流』建設的宏觀管理上,還要進一步探索如何體現動態管理、實現『換擋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