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是王楠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她是乒乓球奧運冠軍,之後她是『國球捨』的創始人。
無論是萬人矚目的奧運冠軍,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運動員,當他們離開了熟悉的運動場後,都面臨著如何尋找新的人生方向的問題,公眾也格外關注他們。有人去當了明星,有人支起了小攤兒,也有人消沈沈寂,無法找到自己新的人生價值。
離開賽場並不意味著人生落幕。少數運動員走上了創業路,不變的是多年體育競技所留在他們骨子裡的拼搏和堅韌。
沒有吶喊和關注的退役後生活
2008年退役之前,王楠無數次想過退役之後自己做什麼的問題,不捨、無奈、焦慮縈繞在她心頭,最大的感受是『害怕』。
從7歲打球開始,王楠就一直在運動隊裡,她的世界裡只有乒乓球。
『因為你的成績好,走到哪裡都會有很多人為你吶喊,習慣了鮮花掌聲,把這個變成生活的常態,所以很怕不被關注的日子,我會非常失落。』王楠很坦誠地說出自己當時的心態。
這種擔懮喚起了很多知名運動員的共鳴,越是成績好的運動員落差就越大,痛苦就越大。不知名的運動員更擔懮,生活沒有了方向,未來也沒有積累。
另一位奧運冠軍也是如此、競走奧運冠軍王麗萍在退役後雖然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她也非常無助和迷茫,因為常年的封閉式訓練,和相對單一的生活方式令她脫離社會實踐太久了,『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能否勝任我的工作。』
無論多麼害怕,退役那一天還是來了。退役後,王楠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拒絕了各類活動的邀請,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回到家鄉威海結婚生子。
最初,王楠因為適應不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想去跳海』。她不會去菜市場買菜問價錢,因為這些事在隊裡都有人替她打理好,有半年的時間她都是在提醒自己『活在當下』。
『只要敢於面對現實,敢於拋掉過去,以非常積極的態度面對你的後半生,那麼調整期都是短暫的。希望運動員在真正面臨退役的時候,第一不要懷疑自己。』王楠建議。
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後,王楠在團中央開始了第一份工作。一個窄小房間裡面擠了4個辦公桌,她的辦公桌是其中之一。舉辦活動時,她也從『有座簽』的嘉賓,變成了從頭忙到尾的工作人員。
正是經過這些,王楠逐漸適應了退役後的生活。『運動員生涯帶給我的榮譽是次要的,最大的財富是給我一顆強大的內心,我會在很短時間之內調整到很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