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圖》局部。中國青年網記者周學磊攝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其發端為寺廟古建雕飾和佛教、媽祖造像,猶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工藝聞名於世。『莆田工』工藝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頭功』打坯、定型,工具與刀法相輔相成,匠心獨運,堪稱一絕。

莆仙戲演出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周學磊攝
莆仙戲,現存的中國最古老而又獨特的地方劇種之一,素有『宋元南戲活化石』『南戲遺響』之美譽。它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 2006年,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仙戲保留了大量早期南戲音樂的原始形態,是唐大曲、唐宋詞曲、裡巷歌謠等各種音樂融合演變而成,其音樂唱腔風格獨特。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其生、旦、靚妝(淨)、末、丑、貼、外等七個行當,素有『奇、古、特』之美譽。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老捨先生曾以『可愛莆仙戲,風流世代傳。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詩句盛贊莆仙戲。

竹刻作品。中國青年網記者周學磊攝
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紙張的竹皮不同層次顏色表面,融雕刻書畫、詩文、印章、造型於一體的工藝品。福建興化竹刻宋明時期就形成了流派。清乾隆中期,劉氏入閩第36代孫劉材成創辦竹木雕刻作坊,演繹竹子深雕、淺浮雕、鏤空積留青等技藝。劉氏竹刻大膽嘗試不同材料幾十種刻法,並將筆墨意韻的乾濕濃淡應用於刀法之中,形成獨特風格。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