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型木雕隨身佛。中國青年網記者周學磊攝
中國青年網莆田9月22日電(記者 周學磊)莆田,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譽稱,悠久的歷史孕育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這裡是著名的『田徑之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木雕之城』。
9月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行開啟莆田之旅,走近並探尋莆田『非遺』項目,聽南戲遺響,看木雕絕藝,領略中國工匠技藝之美。
據介紹,莆田擁有一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媽祖祭典》、《莆仙戲》、《莆田木雕》、《楓亭元宵游燈習俗》和《莆田九鯉燈舞》等1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5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14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莆田『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莆田木雕、留青竹刻、錯金銀工藝與莆田戲等。這些技藝承載著莆仙大地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見證著莆仙文化的歷史變遷,是數千年華夏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鑲玉錯金銀作品。中國青年網記者周學磊攝
錯金銀工藝中國古代金屬裝飾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我國青銅時代的一項精細工藝。最早始見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主要用在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青銅器物件上作為裝飾圖案。它是源自於繪畫的靈感,以青銅作為基本背景,以金銀體代替畫料,從而實現在青銅器物上『繪』出精美華麗的圖案效果。
錯金銀工藝以美玉為基體,采用金銀絲(片)制成紋式及圖案,通過鋸割、開槽、拔絲、壓絲(片)、鏨花、鑲嵌及鏡面等工藝手法,使金絲(片)與基體完美融合在一起,達到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從而實現以金體作為繪畫效果的鑲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