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蛐蛐營養師,月薪也過萬
買蛐蛐圖的是什麼樂子呢?很多人的答案是一個『斗』字。
在裡仁坊巷,中午時分,逛得差不多的蟲友們,興致來了,就會坐下來,來一場斗蛐蛐,看客們也會圍上來。
這斗蛐蛐也是有講究的,要同等重量級的一起斗,過磅稱重是必要環節,他們用的是一種微型電子秤。
准備工作做好,兩只蛐蛐被放進斗場(塑料盒子),之後就看蛐蛐了,當然也是考驗蟲友挑蟲和養蟲的本事。『這種在街頭斗的,都是小玩玩,不會押很多錢,最多也就幾十塊,玩大的不會在這種地方玩。』楊普義在邊上看熱鬧。
正因為斗蛐蛐的需求,這小小的蟲子產生了一條產業鏈。
在喜歡玩蛐蛐的人中,杭州人80後朱奇磊算是年輕的,也算是玩出名堂的。
在收、養、斗蛐蛐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商機。『挑蛐蛐很費功夫,但若建立一個互聯網平臺,蟲友們就可以通過照片或者視頻買蟲,不用自己到處跑,去年我在微拍堂注冊一家「中華秋蟲會」,賣蛐蛐。』他介紹,因為去年的蛐蛐品質不錯,今年回頭客猛增,目前他這個平臺的粉絲量已突破5000多,交易額已過百萬。『在我國,喜歡蛐蛐的人真挺多的,在我的顧客中尋找樂趣的佔大多數,當然也有一些人買來是其他用途,今年我這裡最貴的一只賣1萬5千多,是一個安徽人買的。』
朱奇磊說的其他用途,就是賭。這也是讓他很反感的事。不少蟲友也說,玩蛐蛐可以,賭可要不得。
每年,全國各地都會抓到斗蛐蛐賭博的案子。比如2015年10月,浙江海寧警方就破獲一起聚眾斗蛐蛐賭博案,涉案人員達近百人,當場繳獲涉案資金200多萬元。
類似案件也揭露出蛐蛐賭局的流程:蛐蛐賭局養肥了一大幫人——比如裁判一場比賽一般是拿莊家抽頭的10%,約1萬多元;還有玩家專門聘請蛐蛐營養師,月薪過萬。
拋開涉賭的問題,斗蛐蛐在很多地方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朱奇磊表示,他們也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說,今年國慶期間,杭州市蟋蟀協會將舉行一年一度的民間蟋蟀爭霸賽,感興趣的蟲友們可以參加。
以前杭州本地蛐蛐也好的,我們在三堡、喬司一帶抓,這些年沒地方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