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診幾分鍾,候診幾小時
兒科資源短板待補齊(聚焦·追蹤兒童看病難(上))本報記者申少鐵

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有13名醫生,一天最多要做16臺手術,醫生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10個小時。該院前段時間成功為一名患腎母細胞瘤的2歲女童完成腫瘤切除手術。圖為該院小兒外科醫生黃文華(左)和手術室護士鄭偉熙在手術前安撫女童。新華社記者宋為偉攝
『候診3小時,看病3分鍾』是很多家長帶孩子看病的感受。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僅為0.53,遠低於發達國家的0.85—1.3,兒科醫生缺口很大。目前,我國兒科醫生供給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很多醫學生不願選擇兒科專業,畢業後不願去兒科工作,兒科醫生流失率較高。兒童看病究竟有多難?兒科醫生為啥供不應求?如何破解兒童看病難?從今天起,我們推出『追蹤兒童看病難』專題報道,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
——編者
孩子看病候診長
我國兒科醫生本來數量就不夠,加上二孩政策放開,兒童數量增加,兒科醫生緊缺問題更突出
『帶孩子看病真難。』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張女士對記者說,一天凌晨,3歲的女兒樂樂突然發燒,張女士當時用濕毛巾給樂樂擦拭了額頭和手腳,還喂了一些退燒藥,希望她能好起來。
早上7點多,張女士給樂樂喂早飯時發現她的牙齦紅腫,舌尖上出現了?疹。『當時,害怕樂樂得手足口病,決定趕快帶她去附近的醫院。』張女士說。
『當天排隊掛號的人並不多,心裡暗自慶幸這次看病應該不折騰。』張女士說,帶女兒到醫院,一會兒就掛上了號。『當發現樂樂的就診序號是280號時,心裡的慶幸瞬間消失。』張女士說,根據以前看病的經驗,女兒可能要到下午纔能看上病。
張女士帶著女兒去護士臺分診,發現候診區的椅子上坐滿了帶著孩子的父母,正在就診的序號剛到69號。原來,張女士雖然避開了掛號的高峰,但趕上了候診的高峰。
負責分診的護士讓張女士帶樂樂先去做指血檢驗,以確定?疹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等了1個小時,張女士拿到檢驗結果,發現纔叫到132號。『這時樂樂病懨懨的,趴在我的肩膀上,一動不動,說醫院太吵想去外面。』張女士說。
中午12點,張女士帶著樂樂到候診區查看叫號情況,發現剛到187號。中午下班時間到了,專家門診和兩個普通門診已關閉,剩下的兩個門診還在加班接診,分診臺的護士也在值班。
『整個上午,樂樂很聽話,但中午越來越不安,哼唧不停。我感覺她的小身體更燙了,測體溫已經燒到39度。』張女士回憶,一旁的分診護士建議她們找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休息,讓小孩子放松下來,下午2點再來等。張女士帶著女兒在醫院一個角落找了椅子坐下,叫了外賣,草草解決了吃飯問題。
『一直等到下午2點多,樂樂纔看上病。』張女士說,醫生確診樂樂是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疹型咽峽炎,開了一些退燒貼和消炎藥。張女士計算了一下時間,算上排隊掛號,醫生看了不到10分鍾,自己花了近5個小時。
『兒童看病難的根本原因是兒科醫生太少。』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副會長、首都兒科研究所黨委副書記楊健認為,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兒科醫生本來數量就不夠,加上二孩政策放開,兒童數量增加,兒科醫生緊缺問題更加突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秦炯分析,上世紀90年代,兒科萎縮很厲害,很多醫院甚至撤了兒科。近幾年來,不少大醫院逐步恢復兒科,但恢復的速度和數量有限,床位數和專業科室仍太少。很多高齡父母加入生育隊伍,孩子出生患並發癥的風險加大,就醫需求更大,進一步加劇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
『兒童專科醫院缺乏,也是兒童看病難的原因。』楊健說,以北京為例,在公立醫院中,地方兒童專科醫院有2家,部隊有1家,總共3家。相對於龐大的人口規模,兒童專科醫院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