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截至目前,中歐班列已經開行超過5000列,初步形成西、中、東3條中歐鐵路運輸通道。在西部,中歐班列成為打造西部開放高地的新載體,探索出陸上貿易新規則;在中部,中歐班列運營模式逐漸成熟,造血能力不斷增強,返程班列比去程還多;在東部,中歐班列積極適應市場化需求,率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這些線路的蓬勃發展,不僅密切了中歐之間的經濟聯系,也見證了『一帶一路』建設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近日,經濟日報派出采訪組,赴西部重慶、中部武漢、東部義烏三地,實地采訪中歐班列發展情況。

9月15日,首列由山東威海港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港的中歐直達班列發車。這是山東首列『點對點』中歐班列。唐克攝
9月6日16時40分,一列開往德國漢堡的中歐班列從鄭州啟程,開始了第5000次中歐之旅。隆隆的『鋼鐵駝隊』就像砥礪奮進的中國一樣,承載著活力與擔當,昂首前行。
5年來,中歐班列已開行52條線路,到達歐洲12個國家、32個城市,年均增幅達152%。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中歐班列再次將歐亞大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共拓發展共享、互利共贏之路。
橫跨歐亞大陸的絲路快車
歐亞大陸佔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在古絲綢之路上,沿線國家和人民在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賦予了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
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緊密聯系在一起,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文明大通道。
而中歐班列將已有的歐亞交通運輸乾線串了起來,所經之處,其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越來越強。它帶動了中國內陸城市的外向型發展,也在不同程度上激活了部分衰退的沿線貨運體系;它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出口的份額,也拉動了當地就業;它既是一條物流乾線,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引擎。
綜合來看,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去年6月啟動的『中歐班列』統一品牌,並由此在亞歐陸路物流和貿易通道方式釋放的品牌效應和市場潛能;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綜合成本降低及物流影響度和市場績效的大幅提高;得益於服務平臺不斷完善、與境外協調能力增強;得益於中歐班列與跨境電子商務融合步伐加快。此外,地方政府為拉動地方經濟所給予的不同形式支持,也是促進中歐班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