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這兩個非遺項目為何被習主席和普京稱贊?
2017-09-20 21:15:37 來源:央視網  作者:王甲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廈門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參觀了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廈門漆線雕、惠安石雕等傳承了數百年的閩南傳統工藝大放異彩,得到了兩國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兩國元首為何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加贊賞?9月19日,記者隨著『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近距離感受了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魅力。

  漆線雕:13代人薪火相傳的堅持

  蔡水況老人為采訪團記者介紹漆線雕工藝。(王甲鑄攝)

  廈門漆線雕技藝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逐漸成熟,是廈門傳統的手工線雕技藝。它用陳年的磚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調和,反復舂打、手工搓成柔軟而又富有韌性的的漆線,然後在涂有底漆的胚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浮凸的圖形。

  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300餘年,蔡氏漆線雕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命名為『廈門漆線雕』。

  9月3日晚上,為兩國元首介紹的雖然只是蔡氏漆線雕的兩位傳承人王志強和蔡超榮。但實際上,這個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命名為『廈門漆線雕』的技藝,在那一根根細細的金色漆線背後,纏繞著蔡氏整整13代人薪火相傳的手藝,以及一次次的突破創新。

  蔡氏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老人今年已79歲,至今從事漆線雕藝術生涯已有60多年歷史。其父蔡文沛就是一位全國知名的漆線雕藝人,解放初期,只有十來歲的蔡水況在家庭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開始苦練工藝。『文革』期間,蔡水況老人曾白天在高溫的爐膛前乾體力活,晚上在家裡偷偷地創作。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何不把漆線圖案設計在蛋殼、瓷瓶、瓷盤上面?而這也成就了蔡式漆線雕的一次創新:把漆線裝飾從『做菩薩』中解放出來。

  蔡氏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老人今年已79歲,至今從事漆線雕藝術生涯已有60多年歷史。(王甲鑄攝)

  後來,由於漆線雕一度面臨市場萎縮、工藝失傳的危險,年過不惑的蔡水況停薪留職,並閉門10年,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漆料,並在這10年時間裡創作出了12件(套)作品,前後獲得國家級金獎4項,銀獎5項,其中《波月洞降妖》和《還我河山》兩件可謂集漆線雕工藝之大成,於1994年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2006年,廈門漆線雕成為了首批國家非遺項目,漆線雕也慢慢從瀕危的手工技藝變成了顯耀的國禮,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地方文化和一個代表。

  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制作漆線雕。(王甲鑄攝)

  1995年蔡水況退休後,一直無償擔任漆線雕公司顧問,從沒要過一分錢的薪水。他說:『能夠看到漆線雕這個傳統工藝不斷地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比什麼都令我開心。』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