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微博更新用戶協議引發了巨大公關危機,其中內容被認為是企圖剝奪用戶將自己在微博上所發內容轉發第三方平臺的權利。『拿喇叭放個歌,喇叭就有版權了?』面對網友的廣泛質疑,新浪連發澄清公告,表示此舉只為防止競爭對手對微博內容隨意抓取,不是剝奪用戶的著作權。但顯然,沸騰的輿論並未因此而平息。
網友之憤不難理解,畢竟新浪口口聲聲說此舉針對的是『競爭對手』,但拿來說事的卻是『用戶協議』,這板子打得實在有些出人意料。面對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有違法行為就對簿公堂,有技術缺陷就提昇內功,兀地向用戶出手,筆者實在看不出這裡頭有什麼道理。但用戶莫名被@,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內容之於網絡傳播平臺的價值。走過了初期的跑馬圈地、快速拉新,如今各大網絡平臺之間的競爭正在變為依靠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關注。為了『搶內容』,各種手段更是花樣迭出,今天你搬我的文字,明天我斷你的接口;今天你抄我的模式,明天我挖你的『大V』。各路『神仙』打得不亦樂乎,惟獨內容生產者成了待宰的羔羊。
從本質上看,幾個『喇叭』之間嗆聲不斷,不過是內容『搬運工』之間的相互掐架,所想所謀也僅僅是自家平臺的小利益。『我們不生產新聞,我們是新聞的搬運工』,這是某傳播平臺自我宣傳的口號,甚至一度被同行人士奉為圭臬。但其背後的邏輯無疑值得深思,那就是:優質內容是一座沒人管的巨大的金礦,需要做的就是把內容運出來賺錢,具體內容是怎麼弄來的,暫不考慮。在這種典型的『搬運工』思維下,內容生產者的權益被擱置一旁、無人問津,似乎好內容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拿來主義』愈發盛行,『原創者辛苦種草,新媒體免費放羊』的尷尬愈演愈烈,最終打消的將是內容生產者的積極性。長此以往,一個很可能的結果便是:某日,『搬運工』們突然發現自己的後臺已經無貨可搬了。
傳播方式愈是多元,傳播渠道愈是多樣,內容為王的價值纔愈發凸顯。對各家網絡傳播平臺來說,希望別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自己的內容生產者。有些優質內容無人問津,平臺應積極發現、增加曝光;有些優質內容遭人抄襲,平臺應主動出擊、錙銖必較;有些優質內容難以變現,平臺應精細運營、努力創收。平臺幫助作者提高知名度,作者幫助平臺增加吸引力,平臺尊重作者,作者信賴平臺,二者和諧共生、互利雙贏,這纔是平臺經營的應有之道。
這是內容生產者最好的時代,也是抄襲最容易的時代。內容生產者是每個內容平臺的『根』和『源頭活水』,保護好他們,纔能讓優質內容源源不斷,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