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誰都能變『劉德華』 『刷臉』認證安全嗎?
2017-09-19 13:13:24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熱點:記者變臉『劉德華』內藏安全大隱患

  最新發布的苹果手機,最引人關注的一項『黑科技』就是用『刷臉』取代了指紋識別,成為解鎖手機的新方式。

  在本次大會上,360公司展臺前人氣十分火爆。為什麼?因為那裡在演示如何對人臉識別進行模擬破解——通過AI換臉軟件,軟件可以將藝人劉德華的照片當作換臉的目標,然後在屏幕中把用戶的臉替換成『劉德華』。

  記者親身體驗該軟件,一瞬間,記者在手機屏幕裡的面孔就變成了『劉德華』。這張『臉』還能跟隨記者左右晃動,且面部表情也會實時顯示種種變化,幾可亂真。

  這裡的安全隱患在哪裡?例如說某個壞人擁有一張路人甲的照片,他可以通過換臉軟件,方便地入侵路人甲使用人臉識別認證的各種電子資料。

  『通過人臉識別等單一的生物識別方式進行認證,無論什麼「黑科技」都非常容易被破解。』360公司廣州公司相關負責人唐偉表示,當前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但在效率提高的同時,也需要視乎不同場景的重要性,盡量采取雙重乃至多重防范,確保安全性,『目前,許多移動支付盡管也采用了諸如刷臉等方式進行驗證,事實上這只是整個驗證過程的一個環節,多設幾重關卡,纔能防范不法之徒輕易突破驗證。』

  360公司網絡安全工程師在演示中建議,市民應養成及時更新手機系統,並安裝手機安全防護軟件。此外,在安卓和PC系統中,許多應用程序會進行相互調用,這也成為手機病毒傳播的一種方式。唐偉介紹,目前已有手機網絡安全廠商開發出防護軟件,能夠切斷這種調用,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機安全,『推薦廣大市民,特別是公務人士使用』。

  科技公司:破解臉部識別隱患的『廣州答案』

  總部設於廣州黃埔的傑創智能科技公司也帶來了『人證合一身份核查系統』。這是基於人臉識別算法,對現場人臉圖像和身份證內的人臉圖像進行核對的系統,用於確定本人與身份證信息是否一致。可用於旅館、網吧、車站、機場、考場等需要身份查驗的場所,目的是杜絕一證多用,防范故意騙用、亂用、盜用他人證件的行徑,降低社會安防風險。

  『我們的系統全面應用於周邊的網吧、酒店等公共場所。』傑創智能科技公司客戶經理彭印城表示,人證合一身份核查系統具有黑名單布控功能,采用中科院研發的最先進算法,人臉對比全程自動化,無需人工乾預,並解決了眼鏡、陰影、閃光、表情、年齡等問題,識別准確率高於99.9%。『刷臉』有多准?他舉了一個最鮮活的例子:近日在中央電視臺的娛樂節目上,傑創智能的核查系統成功辨識18只小狗,全國觀眾共同見證這意味深長的逗趣一幕。

  由於『人證統一』的實現,該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廣州乃至國內的多種場合。彭印城說,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和高鐵案件系統已經上馬『刷臉』與身份證的雙重識別,而在國內多個城市,為防『槍手』替考,高考等重要考場也紛紛引入人臉識別系統,告別單靠身份證識別的查核漏洞,『相信未來會成為公共場所的查驗標配』。

  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所長劉權看來,盡管當前生物識別技術識別率能達到90%以上,但比較安全的使用場景應該是內部局域網,比如門禁系統、機場和會場安檢等,如果廣泛作為互聯網在線身份識別手段,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因為生物特征信息不可撤銷,如果留存網絡,可能被復制和模仿。

  彭印城就此解釋說,『刷臉』采集所得的數據都會直接連入公安後臺,只允許公安系統查看,以此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外泄的風險。

  專家:量子密碼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唯一途徑

  昨日下午,廣東省網絡安全宣傳周高峰論壇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安全專家鄭建華等進行主題演講。鄭建華針對目前開始流行的幾種密碼方式進行解析,他表示,刷臉支付安全隱患大,生物密碼必須與傳統密碼相結合纔能有更好的效果。另外,鑒於目前我們使用的通信系統還是建立於傳統數字技術之上,他認為量子密碼並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唯一路徑。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動網絡實名制,但鄭建華坦言,目前網絡實名制還存在一些技術難以實現的地方。比如,在使用動態IP的情況下,溯源查證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鄭建華認為,為網民建立一個『數字身份』,即將網民信息寫入身份證芯片中,或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另外,目前我國安全插件的使用也存在不足。具體來說,下載任何程序,都應該同時安裝相對應的安全插件,這樣纔能解決隱私泄露等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刷臉支付』開始成為一種新潮流。鄭建華介紹,生物特征識別包括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由於指紋等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性,基於生物特征的識別技術受到網絡密碼開發者的青睞。『但是,這些方式也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隱患,要實現基於生物特征識別的遠程支付,最安全的方法應該是傳統密碼與生物特征密碼相結合。』

  近年來,隨著量子傳輸技術的發展,在網絡安全研究領域,『量子密碼』研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鄭建華認為,量子密碼不應是未來解決網絡安全的唯一路徑。具體原因有兩個,一是目前整個通信系統使用的還是傳統技術,解除網絡安全隱患還需要依賴基於數字原理的密碼技術。另一個問題是,量子密碼目前在傳輸效率、系統穩定性方面還存在不足。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