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共享單車市場衍生加盟亂象 業內人士:風險大
2017-09-18 07:33: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趙新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現狀

  加盟招募宣傳天花亂墜

  北青報記者又閱覽了另外幾家共享單車的加盟廣告,發現其宣傳用詞更具有誘惑力,虛假數字、信息滿天飛。潮牌單車加盟網頁先是盛贊共享經濟模式:『21世紀最有前途的商業模式是什麼?是共享經濟。財富增長最快速度是什麼形式?是指數級增長,潮牌單車帶你一起引爆財富指數級增長。』據悉,潮牌單車推出的合作模式有三種:代理商模式、合伙人模式、總部直銷模式,任投資人挑選,年投入0—40萬元,毛利率高達88%,投資回報率高達700%。這個『投資回報率高達700%』在網頁上反復出現了三次,可見是吸引投資者的重點數據,但是怎麼算出來的官網卻並沒有向投資者明示。

  而細算下來就會發現,共享單車並非暴利行業。以一輛車日均騎行5次計算,每次租金1元,每輛車一天可以掙5元,一年365天下來,一輛車將能獲得1825元利潤。理論上,如果一輛車價格為300元,那麼能得到600%的投資回報。如果價格為600元,那麼能得到300%的回報。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是有數據顯示,OFO、摩拜對外宣稱的日均騎行次數為4次,其投資回報率為240%—480%,有哪個不知名的企業利潤能超過他們,更何況有媒體爆料稱,很多小品牌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只有0.5次,甚至更少。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數據中還沒有算進一大筆成本費用,包括維護、流轉、維修工人費用、車輛折損、丟失費用等。以投資1000輛單車為例,工人費用每年就需要花費20萬元,平均到每輛車上,每年人工成本費用高達200元,招商企業口中的暴利又在哪裡呢?

  在潮牌單車官網還可看到公司對投資人的承諾,包括品牌宣傳,在全國各大衛視、網絡媒體投放硬廣;聘請一線明星代言;每輛單車購買產品責任險,保險賠付最高可達150萬元。但是似乎這些承諾至今尚未兌現,因為在其官網上找不到上述信息的任何展示。

  分析

  加盟共享單車風險大

  共享單車瘋狂發展,完全依靠的是資本力量,在不斷投錢纔能保全自身的共享單車行業內怎麼賺錢、怎麼盈利,這些目前都尚未清晰,一旦資本看不到希望了,洗牌的時候也就到了。業內人士分析,安全的共享單車加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供應鏈完善,二是品牌效應好。但是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只有OFO和摩拜能達到,可惜這兩家不玩加盟制,因為據統計,這兩家共享單車企業已經佔據了80%至90%的市場份額,且雙方均沒有並購其他共享單車企業的意向。從另一方面還可以看到,政府監管力度越來越大,因此對於投資者來說目前加盟的風險是很大的。

  一、二線城市管理嚴格了,那麼三、四、五線城市是不是還有機會呢?有市場觀察人士指出,共享單車地區加盟絕對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城市越小車輛丟失損毀的風險也就越大。特別是像OFO那種機械鎖的車,放到三、四線城市幾個月就沒多少能正常使用的了。城市周邊村民乾脆將小黃車騎回家裡,要麼上私鎖,要麼故意損壞車牌二維碼。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中旬,多個二手物品交易平臺上均出現共享單車,叫價在40元至100元不等,甚至還教授共享單車開鎖技術,每個品牌要價5元至100元不等。同時,共享單車的各種『死法』不斷現身網絡:葬身河底、棄屍荒野、橫屍街頭、掛上樹枝、配件被卸……

  除了車輛的損毀,線下運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平時人們都能夠在街頭看到,各家共享單車的工作人員騎著維修電動貨車到處奔波。近日有細心北京市民發現,摩拜單車箱式維修工作車已經行駛在北京街頭,工作車與搬家公司運輸車輛相似,車身上噴著大大的『摩拜維修』字樣,非常醒目,而且這個成本在沒有實際投放前很難估算出來。綜合來說,現在OFO、摩拜等是因為有大量資本介入纔能這麼玩,普通玩家有點閑錢想靠加盟共享單車來賺錢,目前來看還不是太合適。

  進展

  多家小企業陸續倒閉

  在行業飽和、競爭激烈、政策收緊的大環境下,共享單車公司面臨生存困境,倒閉跑路、押金難退、車輛故障等各種負面消息頻出。今年6月份,悟空單車、3Vbike相繼宣布停運。8月份又有一家共享單車企業町町單車被曝『跑路』,公司在未完全將用戶的押金退還的情況下,其注冊地址就出現了人去樓空的現象。緊接著又有網友在貼吧反映,酷騎單車難退押金。酷騎單車的押金為298元,在北京一地投放量達到11萬。對此,酷騎在8月30日給出的官方解釋是:退款困難是由於技術和系統昇級等原因導致,預計將於9月底徹底解決。

  而對於用戶來說,故障率高一直是共享單車的槽點。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掃碼之後,手機上顯示該單車故障,需要尋找下一輛單車,這時候慶幸發現旁邊還有一輛,一掃碼,又是一輛故障的單車。更有一位到南鑼鼓巷旅游的關先生抱怨,掃到一輛共享單車,但是發現上一位用戶騎行20個小時未結賬,『真不知道他這20個小時是怎麼騎的,也找不到客服投訴,我只好自認倒霉了。』

  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共享單車的投訴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則是共享單車至今未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在此背景下,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投資人不再注入資金,這些規模較小的共享單車企業很有可能很快被市場淘汰。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