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調配,想方設法讓車『動』起來;合理歸置,方便人車順利通行;走街串巷,解救被私藏的單車——
『停不下來』的共享單車『運維小哥』
北到長安街,東至東二環,西到宣武門,南至南二環,天安門廣場前的二環區域是梁錚每天的工作范圍。85後梁錚,是ofo共享單車天安門區域的運維小隊長。
梁錚和區域內近200名運維工組成『護衛隊』,出行高峰時,他們不停地歸置亂車,想方設法讓車『動』起來。平日裡,他們走街串巷,靠『火眼金睛』瞄獲巷子裡亂停的單車。雖然辛苦,但他們覺得這份工作既有意思,也有意義。
不停地走,不停地想
半年前,梁錚還在代駕公司跑市場。那時他每天開車上下班出入小區時,都要把小區裡亂停亂放的自行車排放整齊後,纔能通行。受此啟發,梁錚開始在網上投簡歷。幾輪面試後,他正式成為一名共享單車運維小哥。
梁錚負責的天安門區域不同於其他區域。逢昇降旗、重要活動和會議,梁錚凌晨3點就要起床『掃街』排查車輛。雖然累,但他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工作,不僅要有體力不停地走,更要有腦力,不停地想怎樣把亂車歸位,把堆積的車挪到需要的地方,讓共享單車『動』起來。
共享單車輕輕一掃便捷出行的背後,是『梁錚們』夜以繼日的付出。
夜間,夜班師傅用廂式貨車集中調度,將車歸置在小區門口和地鐵口;早高峰時,小板車不停地將地鐵口多餘的車調出;中午,將車調往寫字樓周邊;晚高峰時,再把車調回地鐵口附近。平時,他們要走街串巷,把亂車放到正確位置。一些胡同路窄,為把犄角旮旯藏著的單車『解救』出來,他們往往要手動扛車。
雙手抓牢車架,肩膀發力抬起單車搬到1米高的車上碼放整齊。據梁錚介紹,像這樣的抓舉動作,一個運維師傅每天要重復300次,相當於『舉鐵』2000公斤。
除了自行車,梁錚還要跟人打交道。他的手機裡,街道、管委會、城管、交通隊等工作群,數量超過50個。每當微信群裡出現亂停亂放的照片,『梁錚們』就要立即前往。
運維是個『技術工種』
梁錚告訴記者,運維是個『技術工種』,並不是簡單的清理和搬運自行車。
今年清明假期的經歷讓他對此深有體會。當時正值傍晚,天安門前正在舉行降旗儀式。由於長安街沿線屬於共享單車的禁停區域,許多騎車來看昇旗的游客就把車停放在前門東西兩側的區域內。
一時間,前門東、西大街馬路兩側,共享單車湧來,足足有1000多輛,把道路兩側的區域全部佔滿。當時還沒規劃出停放區,『人們著急看降旗,根本不聽指揮。』正當他們束手無策時,降旗儀式結束,10分鍾之內,單車又全被騎走了。
這次經歷後,梁錚所在的團隊開始探索運維技巧。他們嘗試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將二環分成40個網格,以主要街道作為分界線。每個網格有專門的運維人員負責車輛擺放,如果出現車輛堆積,他們會及時把車調走。
運維師傅還要充當引導員。『看完昇降旗,游客一部分去前門,一部分去王府井,還有一部分去南鑼鼓巷。』如今,梁錚已經摸清了乘客的通行習慣。
短短半年的運維經驗,讓梁錚練就了一項『特異功能』。當一張顯示單車亂停的照片擺在眼前,他一眼就能認出位置在哪兒。每天在區域內『游蕩』步數達2萬步的梁錚,早已成了所轄區域的『活地圖』,『有多少個電線杆子我都非常清楚』。
『挺好一件事,別弄亂了』
『赤橙黃綠青藍紫』,當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成為城市一道亮麗風景線時,運維人員卻面臨著很多煩惱。
由於各家共享單車企業對於線下運維的投入力度、意願不同,相互之間也缺乏互通機制。『每天緊趕慢趕整理完我們自己的車,發現還有很多別家的車堆在那兒。』梁錚說,遇到這種情況,有餘力時他也會盡量幫著歸置其他公司的共享單車。
媒體報道稱,共享單車是一面照射國民素質的『鏡子』。原本應該停放在路邊等待使用的自行車,有時卻出現在馬路中央、河裡、樹杈上,甚至『四肢不全,遍體鱗傷』。
『挺好一件事,別弄亂了。』在梁錚看來,共享單車作為一種新的出行方式,很多人還不懂得如何規范使用。『車倒了,有人能扶起來;車亂了擋道了,有人能歸置一下;看到私藏的車,有人能「解救」出來,小小的舉動就能給大家提供很大方便。』梁錚說。
采訪結束時,天安門前的國旗緩緩降落。梁錚說,他要和同事測試下天安門前的單車通行數再下班,以便合理安排第2天的車輛調度。 (記者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