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成就美麗脫貧之路
如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融入大眾、融入生活、融入當代?
2013年,貴州省婦聯牽頭推出的『錦繡計劃』,以期通過『錦繡計劃』的實施,保護和挖掘優秀民間民族技藝,促進婦女創業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同年,貴州省出臺《關於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意見》,出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重點,實現民族民間特色手工產業與婦女事業同步發展。
事實上,以民族文化為依托的文化產業成為一部分人解決生計的方式,不僅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文化認同的外延,而且使得地方文化在市場的激勵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通過演唱侗族大歌來實現就業增收從江縣高增鄉小黃侗寨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去年3月,小黃侗寨村民吳榮德等人發起成立『侗族大歌』旅游專業合作社,采取『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經營管理體制,這是侗族大歌遺產地首家創辦的旅游專業合作社,其目的是增強小黃侗族大歌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也讓農民通過唱侗族大歌實現增收的目標。

肇興侗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韋一茜攝)
『非遺』保護與傳承與貴州的『大扶貧』戰略行動緊密結合,在『大數據』戰略行動中也有所作為。貴州率先提出『文化助推脫貧』,出臺並實施了《貴州省傳統手工技藝助推脫貧培訓計劃(2016—2020年)》,圍繞培訓計劃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研究中心』和貴州工作站等;同時,貴州被列為『全國首批非遺數字化試點省』,率先建立起了貴州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建成了全國第一座綜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
『非遺』成就美麗脫貧之路,通過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現出貴州從『後發』走向『趕超』的精彩歷程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