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貴州『非遺』鋪就美麗脫貧之路
2017-09-17 13:42:57 來源:當代先鋒網  作者:楊儀 李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保護『活』態文化

  『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還存在傳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養不足等弱點。』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曾在采訪中表示。

  從文化生態入手,貴州著力於非遺項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態保護。2012年,貴州頒布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專門對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作了具體的規定。2014年5月又出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年)》等相繼出臺……從單個非遺項目保護提昇為區域與項目保護並重,重點在保存當地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人文生態,確保非遺項目活態傳承。

  西江千戶苗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韋一茜攝)

  一組數據顯示,目前貴州有國家級傳承人57名,省級傳承人402名。與貴州『非遺』項目數量比,貴州『非遺』傳承人遠遠不夠。

  『現在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多,好多不願意學,怕是以後沒有人學了,有興趣的就多教幾個吧。』從1976年開始學習銀飾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楊光賓說。

  『非遺』文化應根植於教育的沃土。近年來,雷山縣推進『非遺』文化在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少年宮校園風行。雷山民中將雷山縣13項國家級『非遺』名錄編寫成《雷中『非遺』校本教材》上下冊,分發師生人手一冊,各班開設每周2課時的民族文化傳承課程。雷山二中從2016年起在七年級部分班級每周開設一節民族文化傳承課,先後講授了《苗語》《蘆笙》《銅鼓》《苗歌》等相關知識,同時編排了《銅鼓魂》《校園鼓笙》等表演節目。

  雷山縣大塘民族小學的短裙苗扁擔舞

  非遺的傳承實踐不僅要讓相關的人群體驗到共同秉承的傳統,同時也能夠讓人們持續地感受到文化多樣性仍在豐富,這需結合產業發展共同作為。

  近年來,以政府引導實施的貴州文化開發已經在民間形成一股巨大合力,使得民間文化旅游產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舉個例子,丹寨縣結合非遺項目的生產經營情況,積極指導傳承人以生產經營性帶動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形成『公司+協會+農戶+電商』的新發展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責任編輯:楊雪

【專欄】十九大時光

【專題】喜迎十九大

【專欄】喜迎十九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