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市桐梓縣黃連鄉,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正如黃連村這個名字一樣,苦澀、艱難。在這邊遠落後貧窮的村寨,一個清貧的教師,通過紮根在當地村小來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他就是黃蓮鄉芭蕉溪村安星小學老師周廷猛。

他是山裡娃的『父親』山裡老人的『兒子』
2003年,周廷猛從遵義師范學校畢業,2006年來到桐梓縣黃蓮鄉某中心完小任教。2011年,黃蓮鄉芭蕉溪村安星小學老師調走,派誰都不願去。周廷猛站了出來,主動申請到該校任教。

安星小學坐落在芭蕉溪半山坡上,離縣城一百多公裡,客車只能到達黃蓮,還要走三個小時的路纔能到學校。『學校沒有網絡,手機沒有信號,打電話要跑到很遠的山梁上去打,學校聯系不上學生家長。』周廷猛常笑著說,他過著的就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除了當老師,周廷猛還有承擔著照顧學生生活的重任。村裡留守兒童多,家裡老人腿腳不方便。所以,學生生病,他都一定騎上摩托車,把孩子送去醫院。每每外出務工家長打電話感謝周廷猛,他總說:『你放心打工吧,家中孩子有我。』

有一次,學生餘清美放牛時,被鄰居的狗咬了。可當地人並沒有打狂犬疫苗的意識。周廷猛把孩子接回家,到學校借了300塊錢,騎上摩托車就往鎮裡趕。幾經波折,終於買到狂犬疫苗,卻在返程的路上,連人帶車滑倒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差點把命丟了……幾年間,他為接送學生就醫治病騎壞了兩輛摩托車。
他是山裡娃的『父親』,也是山裡老人的『兒子』。孤寡老人何德昌說他舀蜂蜜的瓢經常斷,他就到縣城用鋼板給他打一個;孤寡老人蘭祥全家殺豬辦臘肉沒有食鹽,他買了50斤送給他;孤寡老人蘭祥福家的電線是壞的,他帶領老師和學生去給他安電燈、電線,還為老人洗衣服、掃地……
他用愛,打開了山裡人的『知識之窗』
芭蕉溪村是一個苗漢雜居的高寒山村,貧困面積達75%,屬於深度貧困村。沒公路、沒電訊、缺水源、教育落後。4個村民組222戶1156人,普遍文盲或半文盲,連一個高中生都沒有,更不要說大學生了。大部分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教育對於孩子有多重要,有的適齡兒童十多歲了還沒啟蒙。

之前,學生們最美好的願望是初中畢業後出去打工,除了打工,他們不知道自己還能乾什麼。如何讓孩子走出『打工』的定式思維?如何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如何立起一根思維的橕杆,讓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除了書本知識,周廷猛想方設法讓孩子們了解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他利用假期回老家的機會,把優秀學生帶到桐梓縣城、重慶市區,讓他們開眼界長見識,這些孩子回去後,又紛紛給其他孩子描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讓更多孩子產生向往和憧憬。
通過他持之以恆的教育引導,現在,學生們的願望改變了,有的想教書、有的想當兵、有的想當醫生、有的想當警察……

過去,安星小學坐落在芭蕉溪村的半山坡上,三間土坯瓦房,年久失修,屋漏牆裂,門破窗損,早成危房。為此,周廷猛還曾自己掏錢租用當地民房上課。再後來,安星小學在黃蓮鄉黨委政府關心下,搬到一公裡外的芭蕉溪村辦公室上課。
如今,周廷猛的事跡引來了愛心源泉,一所投資200多萬元的新校園拔地而起,教室、圖書室、食堂、學生寢室、操場等學校該有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除了教育學生,周廷猛還免費開辦『家長夜校』,讓家長們學會拼拼音、查字典讀書識字。現在,全村沒有失輟學兒童,幾十名家長同時也成了他的『學生』。
周廷猛說,其實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讓自己的學生飛出大山,擺脫貧困。(多彩貴州網記者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