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貴州苗繡傳承人在臺東縣卑南鄉下賓朗部落與巴兒拉邦紅坊的工藝師交流用針技法。本報記者孫立極攝
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分享美食……9月12日、13日,參加『守望精神家園——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的貴州苗族、侗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臺灣臺東縣的少數民族部落,聊家常、談傳承,有火花、有共鳴。
『這些扣子是我們做的』
在臺東縣卑南鄉下賓朗部落,苗族剪紙傳承人姜文英來到巴兒拉邦紅坊,看到桌上的盤扣便笑了:『這些扣子是我們做的。』姜文英說,在貴州省劍河縣,一些婆婆媽媽們在家會做些手工盤扣出售,『沒想到會賣到臺灣。』
巴兒拉幫紅坊以傳承卑南傳統服飾制作為己任。紅坊工藝師林靜怡與苗繡傳承人區東花、姜文英交流了彼此用針的方法。卑南服飾傳統中有一種棱形圖案,林靜怡介紹,這種圖案描繪的是祖靈的眼睛,繡在長輩的衣服上。區東花則表示,我們也有這種圖案,不過代表的是『牛眼睛』。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織布機前。在卑南紡織師孫菊花改良的織布機前,區東花與姜文英都小試了一下身手。姜文英帶來的手工織錦,得到孫菊花的稱贊,『做工很細』。
在孫菊花工作室,她們還見到了年輕的編織師孫家儀。除了醫師助理的本職工作,孫家儀每天用兩三個小時向姑姑孫菊花學習編織。孫家儀說,這項手藝部落除了80歲的孫菊花外已經沒有人會了,她最初學習編織是受命傳承,不過學了5年,她已感受到繁瑣編織的樂趣。
『兩岸非遺保護各有長處』
『不能讓祖先的寶貴遺產在我們手中消逝』是貴州參訪團在部落聊得最多的話題。12日,在臺東縣排灣人拉勞蘭部落,活動主辦方舉辦了一場小小的沙龍。
臺東大學教授林永發和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龍佑銘分別介紹了臺灣和貴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想法和做法。部落作家撒可努則講述了拉勞蘭部落年輕人如何尋找失落的傳統。他介紹,自己20多歲時離開部落到城市闖蕩。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部落的文化正在消失,於是返回部落創辦『獵人學校』。他說,排灣人原是一群生活在山林間的豪邁勇者,他一直記得父親傳授給他的獵人智慧,所以他回到部落帶領青年恢復傳統文化,做一名堅守在部落的『現代獵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中心主任田青發言時表示,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有長處。大陸是由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自上而下式推動,產生積極效果。臺灣民間則是由下而上式,民眾自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撒可努所說的從部落保護開始,這一做法值得大陸借鑒,『老百姓自己認識到文化好,纔能真正保護下去。』
『把中華文化的根與魂傳承好』
兩岸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特別意義。龍佑銘認為,『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海峽兩岸有責任把中華文化的根與魂傳承好、保護好,使之綿延不絕。』
文化的確是最好的名片。13日,在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李飛龍帶著14歲的王昆娥、16歲的王祥表演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他們邊跳邊吹蘆笙,同時還有高難度的雜技表演,現場一片喝彩聲。初次見面還略帶靦腆的臺東高商學生,對兩位同齡表演者立刻有了親切感。參訪團離開時,他們爭相與王祥、王昆娥擊掌道別並合影留念。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侗族大歌,由幾位年輕表演者在無任何伴奏的情況下清亮唱出,他們在拉勞蘭部落頭人家門前、下賓朗部落的小廣場前的表演,都贏得陣陣掌聲。苗族泥哨傳承人王登書走上臺東縣介達小學的講臺,介紹泥哨的制作技藝。學生們在他指導下為泥哨上色,調皮的男孩子也認真地勾起線來……
12日、13日晚,貴州參訪團與拉勞蘭部落、下賓朗部落歡聚晚餐。長條桌上,擺著月桃葉包的排灣祈納福,苗族的五色糯米飯,部落自釀的小米酒。部落長輩著傳統服飾盛裝出席,貴州少數民族代表也身穿民族服裝、頭帶銀飾,賓主載歌載舞,把酒言歡,一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