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夢實踐者]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八位海歸科學家:與世界頂尖選手並跑的人
2017-09-12 17:03:58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哈佛八劍客』(從左至右:任濤、張鈉、王俊峰、王文超、張欣、劉靜、劉青松、林文楚)在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合影。經濟日報記者沈 慧攝

  安徽合肥科學島,有一支遠近聞名的團隊,他們有一個頗為俠氣的名字——『哈佛八劍客』。2009年,在王俊峰的帶領下,同在大洋彼岸工作的『七劍』——劉青松、張欣、張鈉、劉靜、王文超、林文楚、任濤,陸續離開哈佛大學醫學院,登上科學島專心科研。

  他們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強磁場大科學裝置開展生命科學研究,實現了與國際頂尖水平『並跑』。『越出國越愛國』,劉青松的感慨,道出了歸國哈佛博士們的共同心聲。

   『遠離塵囂,最適合做科研』

  合肥?科學島?『怎麼挑來撿去,最後選了這個地方?』5年前,彼時還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的張欣,聽說好友劉青松要落戶科學島,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僅如此,劉青松還熱情地邀請她和老公王文超一起去。

  科學島位於安徽合肥市西北,三面環水、人煙稀少。『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又不是找不到工作。』不僅張欣詫異,周圍的同事也不理解,劉青松卻異常堅定:『島上綠樹成蔭,遠離塵囂,最適合做科研。』當然,他也相信『大哥』王俊峰的選擇不會有錯。

  2009年6月的一天,歷經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後,39歲的王俊峰首次踏上科學島。在與時任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書記、強磁場中心主任的匡光力研究員談了一個上午後,王俊峰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給妻子撥通了越洋電話:『一個嶄新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平臺將在這裡拔地而起,在這個平臺上,只要你敢想,就有無數的可能……』這頭,他像個孩子一樣喋喋不休地描述著科學島上的種種見聞,那頭妻子安靜地聽著,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他知道妻子在猶豫什麼:他們在美國生活安逸,已經獲得了綠卡,而她也有著穩定的工作,待了十幾年的美國已經那麼熟悉,為什麼要回國呢?最終,妻子還是選擇了支持自己的丈夫,她太知道王俊峰心裡渴望什麼——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做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

  2012年,劉青松在王俊峰的邀請下來到科學島訪問,幾番暢談後,二人一拍即合,在征得同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的妻子劉靜支持後,夫妻二人毅然決定回國。很快,在劉青松的說服下,張鈉回來了,王文超、張欣夫婦也回來了。之後,隨著林文楚、任濤的加入,『哈佛八劍客』完成了最後的拼圖。

   『能用一流實驗裝置,很幸福』

  都不是安徽人,也都未曾在這裡念過書,『哈佛八劍客』之所以能夠萬裡迢迢奔赴科學島工作生活,很重要的是源於強磁場的魅力。

  與極低溫、超高壓一樣,作為科學探索利器的強磁場是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可以使得物質特性發生變化。對強磁場的認知往往伴隨著重大的科學發現,自1913年以來,19項與磁場有關的科技成果相繼獲得諾貝爾獎。

  按照既定計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2008年開工建設,建成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裝置的國家。在『哈佛八劍客』眼中,隨著經濟、科技實力的增強,國內的科研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八劍客』的話說,『利用一流的實驗裝置,在磁共振生命科學領域自由探索,沒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而且,依托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與技術,在分子、細胞、組織、動物模型、人體等多個層次開展重大生命科學研究,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王俊峰、張鈉擅長研究蛋白和核酸的結構生物學,張欣負責研究細胞生物學,林文楚重點研究新型的動物模型,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和任濤則組成藥物學小團隊。一個有所區別而又環環相扣的學術鏈就這樣形成了。

  擼起袖子加油乾,事實印證了他們的選擇。劉青松、劉靜課題組研究發現,『老藥』依魯替尼可應用於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張欣課題組與大連化物所李國輝課題組合作,在磁場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機制,以及磁場聯合化療藥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研究從實驗上證明了穩態磁場在腫瘤治療方面的潛在應用。

  回國後的幾年裡,『八劍客』已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其中多篇成果發表在《自然》《科學》等國內外權威知名雜志。『短短幾年,這個團隊已在國際相關領域初步顯現出影響力,很多人的科研成果比在哈佛時還要大。』匡光力如是評價。

   寶劍鋒從磨礪出

  2009年,強磁場中心還處於第一個五年建設階段,科研大樓還沒完全建好,大部分儀器還未到齊。為了不耽誤科研進度,王俊峰一頭紮進了破舊的小紅樓,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實驗,就連很多實驗器材都是從兄弟單位借的。

  不僅『硬件』欠缺,質疑聲也一度不絕於耳。幾年前,聽說劉青松等人要創制新藥,一些專家好言相勸:『這事我們都試過了,太難!』『還是老老實實做點基礎研究發點文章吧!別搞到最後連團隊都養不起。』擔懮之聲並非毫無理由,藥物研發是一個高度學科交叉的工作,從學術界開始進行藥物研發以及相關研究,在當時國內不很完善的相關環境下確實頗有難度。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許多腫瘤的發生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發生突變導致異常活化引起的,研發針對突變激?的「靶向藥物」,有效抑制這些激?的活性,就可以達到抑制癌細胞增長的目的。』劉青松認為,針對這些靶點篩選藥物,首先需要建立一系列高效的『靶子』,以便評價藥物的好壞。

  瞄准了方向,劉青松帶領研發團隊從零開始,用4年多的時間,針對臨床常見的癌癥相關激?靶點,構建了僅依賴於目標靶點基因生長的大型癌癥激?細胞庫。

  目前,該細胞庫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填補了國內新藥創制領域此類檢測體系的空白,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橕。『有了全細胞高通量篩選庫,可以快速、准確地檢測出藥物對激?靶點的打擊活性,同時對藥物在臨床上可能產生的機制性毒副作用作出預測。』王文超介紹。

  有了這一細胞庫,團隊目前已針對白血病、淋巴癌、肺癌等癌癥開發了一系列激?抑制劑,申請了40多項國內和國際新藥發明專利。今年『八劍客』成果中就有一項針對急性白血病的創新藥物正在向國家監管機構申請臨床試驗。

  寶劍鋒從磨礪出,如今,『哈佛八劍客』希望借力強磁場裝置能夠取得更多一流學術成果,研發出抗腫瘤新藥和臨床精准用藥的新方法,同時培養出更多好學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沈慧)

責任編輯:孫宇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