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開放和競爭造就更好的教育
熊丙奇(教育學者)
教材中『溺水救護知識錯誤』的事情,是不應該發生的。教材的編寫者不但缺乏相關生命救護常識,更缺的是編寫教材的常識,編寫教材應該十分嚴謹,要廣泛聽取專業意見,絕不能閉門編寫。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生命與健康常識》中出現的『致命錯誤』,涉及的內容並不高深,是使用教材的學生發現的,學生發現有關『溺水怎麼救護』的內容和其游泳教練講的不一樣。當然,學生並不能確認是教練說的對,還是教材說的對。但由於說法不同,究竟按誰說的去『救護』,就是人命關天的大問題。
據報道,湖南省教育廳對此事高度重視,很快組織部分水上救援專業人員及醫護人員對該教材『溺水怎麼救』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論證,要求教材編寫者根據專家論證意見對相關內容進行修訂。這樣的論證會是遲到的論證會,在教材編寫或者審核時就應該組織,如果事先有這樣的論證會,那『致命的錯誤』就可以避免。
我國各地開始在中小學生中進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這是可喜的進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是學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而開展好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不能只有概念,重視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正樹立生命尊嚴意識、健康意識,同時學會相關生存、逃生、救災的技能。這樣的教育就必須立足生活,不能只給學生講大道理,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地談愛惜生命、教一些教育者自認為正確的救護辦法。
從公開信息看,教材編寫者本人似乎沒有實際救護經驗。這並非問題所在——不能要求編寫者就有一線救護經歷,但如果編寫者沒有經驗,卻憑自己想象,或者一些資料中的信息就編寫內容,這就會出問題。適合的辦法是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
這也是我國教材編寫中一直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針對中小學教材,不時有家長、教師和專業人士質疑編寫錯誤,甚至是一些低級錯誤。而之所以發生這樣的錯誤,與教材的編寫機制有關,往往就由幾位專家編寫,然後交教育主管部門審定,審定後供所有學校、學生使用。這很容易造成教材的編寫和實際教學脫節,也會由於編寫者自身視野、專業知識的局限而出現教材內容的疏漏。
建立開放的教材編寫機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之道,可這樣的編寫機制在現實中卻很難建立。背後的原因是,教材的采用就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決定,使用教材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並不能參與到教材的采用過程。這就導致教材編寫者只對審定者負責,而不是去深入調研,了解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意見,以此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假如在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中,質量高、適合學校教學的教材會得到認可,有學校選用;而編寫質量低、不適合學校使用的教材,即便出版也無人問津,這就會促使教材編寫不得不建立開放的機制。所以,對於地方教材來說,有必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可以有多個版本的不同教材,不由教育主管部門指定使用,而由各學校自主選擇使用,在選擇時充分聽取教師委員會和家長委員會的意見,這樣可以促進地方教材更具地方特色,也提高編寫質量。
●主持人說
跟上知識更新的腳步
《大學》裡提出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是第一門功夫。孔子教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觀群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顯然就是最基礎的格物工夫。
到了朱熹時代,格物的學問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要『格物窮理』『推及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要窮盡天下的知識和道理。王陽明發現了『格物窮理』的問題,認為不可能有人格盡萬事萬物,但他解決的辦法卻很奇葩,叫做『心外無物』,認為『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作為哲學,或許是第一流的唯心主義學問,但如果用之於教育和學習,顯然南轅北轍。
尤其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知識每一刻都在擴張和更新,沒有人能格盡萬物、窮盡道理,更沒有人能心外無物。恰恰相反,『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因此,對知識保持謙卑的態度,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溺水救護』的錯誤或許還會出現,正如編寫者所言,『10年前可能沒這麼多爭議,但現在的醫學有更新的認識』。知識永遠在更新,誰也不能保證今天正確的知識不會在明天被推翻。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知識的更新?
本版主持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