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湖南教材出現致命錯誤:教材編寫權開放還是收回?
2017-09-13 18:14:29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教材編寫權開放還是收回?

  不久前,湖南省一本地方教材《生命與健康常識》被曝存在『致命錯誤』,其中『溺水救護』知識出現錯誤。曝光後,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表示,就該教材部分內容不全面、不完善、更新不及時向全省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各界表示歉意,並將印發更正通知。

  這一事件引發了更廣泛的疑問,教材中還有多少像這樣的錯誤?這些低級錯誤又是如何產生的?為此,有觀點認為,應該開放教材編寫和采用機制,引入市場競爭,避免類似的『致命錯誤』再次出現。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教材事關下一代成長,不能輕易交於市場,否則可能出現更加致命的問題。

  ●正方

  活力和穩定應該保持平衡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教材編寫和采用的模式,前些年一度開放給各省,各省可以自己編寫教材,但這也並非開放給市場,通過競爭來進行。近年來的趨勢則是在逐漸收回。

  開放和收回的討論其實一直都存在,然而教材的問題茲事體大,很難說某種辦法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可以知道的是,完全開放給市場很可能導致風險無法控制,出現更大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也確實還沒有出現完全開放給市場的可能。

  當然,討論的目標主要是中小學教材,大學教材的編寫相對來說更靈活一點兒,經驗豐富、學識更好的老師可以自行編寫,經過一定的審定程序之後,就可以變成教材。另一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是教輔材料,但教材的編寫和采用一直都是嚴格管理、有限競爭的狀態。這樣做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小學教材的問題非常復雜,既有教育部統籌的需求,也有各地方自身規劃的需求,還有考試、昇學的問題等,很難采用開放的編寫和采用模式。同時,教材本身有極高的准入門檻,學校使用教材有統一的規范和要求,不是幾個人突然有個想法,編一本書就能當教材的。

  從效果上看,收和放各有特點。收的結果可以更加方便地管理,保證教育質量,局限性則在於多元性不足,好的教學嘗試和成果,難以快速體現在教材之中。放的結果,可以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也方便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局限則是各行其是,難以控制教學質量等。

  其實,這些討論意義並不是很大,且不一定可行,對教育的幫助也不是很大。以人們討論比較多的語文教材為例,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但很多討論和這個目的沒有太大的關系。同時,這些討論也很難出現普遍認可的結論,也就更加難以做出選擇。

  我們都知道,許多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是不可能純粹依靠市場競爭的,教材事關百年大計,更要謹慎,既不能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在教材的問題上,我想最重要的並不是開放還是收回,而是如何在穩定和多元、實用之間保持更好的平衡。

  教材的穩定性、基礎教育的實用性非常重要,孩子是社會的未來,不可能把他們當成試驗品,不能用他們來實驗各種教材的優劣,一個人買了一件不好的商品,無非就是損失點兒金錢,但教育出了問題,就絕不是那麼簡單的。

  同時,教育本身也在不斷地進步,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新的探索、新的教育成果不斷出現,現有的教材怎樣吸收這些新的成果值得重視。同時,如何給新的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間也值得思考。

  從小在網絡時代成長的孩子對教材的需求和以前的學生並不完全相同,怎樣適應他們的需求,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所以,對於教材,統一的管理必不可少,但同時也應該考慮如何保持教育的活力,找到既適合教育,又能夠保持探索性的方法,以此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不同時代的受教育者不同的特征。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