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全面發力促經濟穩中向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是相通的』。
因其『相通』,所以能夠形成合力,產生奇效。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7%。2017年一、二季度同比增長均為6.9%。這是一條平穩向上的運行曲線,明確顯示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
一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各項改革全面發力,成效亮眼:
到今年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上半年共退出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
國務院連續出臺減稅政策以及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政府性收費等降費政策,每年合計減輕企業負擔約10010億元,可以實現全年減稅降費1萬億元以上的目標。
2017年上半年經濟半年報中那些體現了經濟結構優化昇級、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數據,更讓人驚喜:
——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征更加明顯: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達54.1%,高於第二產業14個百分點。
——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幅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6.2和4.6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12.2%和32.2%。
——新的市場主體競相成長:前五個月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4.7%,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1.56萬戶。
……
這些分量足、成色好的數據,給穩健前行的中國經濟增添了亮色,更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動力和信心。
經濟學家厲以寧說:『正在發展構建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是在中國經濟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改革,永遠都是『進行時』。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有力之『楫』,中國經濟這艘航船中流擊水,必當履險若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