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這步棋,習近平落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9-13 15:2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應變:從新常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分清主次,有條不紊地推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習近平指出,『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

  『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系統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基於對發展大勢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研判,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深刻回答了對中國經濟『怎麼看』的重大理論問題。那麼,在這一大邏輯下,我們應該『怎麼辦』?

  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給出了明確回答:『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從而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昇。

  習近平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枚重要『棋子』穩穩壓住『星位』,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力點,推動改革這條『大龍』向全面深化方向行穩致遠。

  深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到深化

  習近平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矛盾困難的有效良策。

  一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因時而變。

  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互相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

  習近平指出要『加法、減法一起做』,既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又主動淘汰落後產能,騰出更多資源用於發展新的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昇級上獲得更大主動。

  一年多的攻堅克難,使許多領域的形勢發生了積極變化。2017年,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成為主要任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更廣維度、更深層次、更大空間深化拓展。

  從攻堅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深耕細作』,朝著徹底根除病灶方向奮力前行。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喜迎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