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浙江小學五年級設中醫課 教材主編:傳遞科學精神
2017-09-12 14:57:06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醫的知識小學生看得懂嗎

  記者:這本中醫課本是怎麼設計的?小學生能看懂嗎?

  方劍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36課時,基本每周一課,內容基本上涉及了中醫的每一個面,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我看過一些其他省市的中醫藥中小學讀本,有的寫得很深,文字為主,小學生看不懂。我們的課本不一樣,啟動編寫時明確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結構來寫的。在初稿出來後,我們先找了幾個語文老師來把關用詞(字)的深度,確保學生能讀懂。

  另外,課程的內容都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做到知識點到位但不生澀,主要由歷史故事、人物和神話引出來,深入淺出,文字不多。

  文末還有『想一想』、『做一做』等,激發學習興趣,是本很有趣很可讀的書。

  比如有一章節文末的『想一想』是:《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弱不經風、面色蒼白,你認為她哪個髒器可能出了問題?小明同寢室的同學咳嗽剛治好,不想小明也患上了咳嗽,他就把同學吃剩的中成藥拿來吃,你覺得這種做法對嗎?為什麼?

  『做一做』如:根據起居有常的原則,給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作息時間的表格,並按照表格規定實施,觀察自己或家人的變化。

  這些設計很感性,通過學習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歸納,包括藥物的使用、穴位的刺激,把中醫理論學了,又把古人的智慧學到了。

  今年5月,我到杭州高新實驗學校為七百多名中小學生講解《中醫藥與健康》,發現孩子們對中醫非常感興趣,問題也生活化,有孩子問我:『媽媽總是給我喝黨參湯,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嗎?』我回答:黨參是補氣的,你媽媽的做法沒錯,不用人參是因為人參的補勁兒太大,不適合小朋友。

  『爸媽老是給我吃薏仁,這是為什麼?』我告訴他,中醫來說,薏仁是治濕的、抗癌的,藥食同源,食補比單吃藥好。他說『那我理解了,媽媽為什麼這麼做。』所謂『藥食同源』這個知識我們教材第一課就會講到。

  還有一位小朋友向我提出了犀利問題——有些老板不招相信中醫的人,因為他們覺得信中醫的人靠不住。我是這麼回答的:『這便是中醫藥進中小學的意義。中醫是一門自然科學,但具有人文科學的某些屬性,中小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不僅是為了從小培養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是通過孩子們把中醫藥的科學價值與精神傳遞給每一戶家庭,培育中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