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12個城市暫停新增投放 共享單車何去何從?
2017-09-09 06:57:47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攀 胡林果 陳立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廣州9月8日電題:12個城市暫停新增投放共享單車何去何從?

  7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暫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單車。至此,包括上海、深圳、廣州、北京4個一線城市在內,全國共有12個城市先後宣布暫停共享單車的新增投放。

  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8月初聯合發布《關於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共享單車這一市場自發成長起來的新業態作了科學定位,鼓勵發展。『新華視點』記者梳理發現,城市『不堪重負』是各地暫停新增投放的主要原因。共享單車為不少市民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但無序投放、亂停亂放、佔用行人和機動車通道、故障殘破車輛回收不及時等成為各地面臨的共同問題。

  近70家企業投放1600萬輛城市『不堪重負』

  據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企業數量接近70家,累計投放車輛超過1600萬輛,注冊人數超過1.3億人次。

  以廣州為例,截至7月底,全市6家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平臺企業累計投放自行車已超過80萬輛,注冊用戶數超過900萬。

  截至8月底,深圳全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達到10家,車輛規模約89萬輛,日均出行量超過500萬人次。

  據武漢市相關部門介紹,截至9月3日,武漢投放的共享單車近70萬輛,而武漢現有非機動車停放區域1萬處,僅能滿足40萬輛非機動車停放,共享單車發展規模已嚴重超出武漢非機動車可停放區域承載能力。

  多地監管部門的公告中均指出,共享單車在提供市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企業無序競爭、過度投放及亂停亂放問題突出,給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及市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門認為,當前共享單車企業為搶佔份額,急進投放,疏於線下運營管理,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秩序和形象。

  『車輛紮堆停放、亂停放阻礙通行、響應處置不及時』三大突出問題,成為廣州城市管理的一大頑疾。廣州市有關部門在8月初為期一周的檢查中,就發現有4000多宗亂停放行為,廣東省中醫院的急救通道都被共享單車擠佔、堵塞。

  強力叫停新增投放違規企業將被曝光

  上海市近日將開展近1個月的集中整治清理行動,其間,將根據有關暫停共享單車新增投放的要求,加強對企業新增投放車輛的監管,一旦發現有新增投放車輛行為,通過核查確認後,將立即予以制止,並對相關企業予以曝光、作為企業違規行為記錄在案。

  廣州市交委表示,從十多天的巡查情況看,起初有個別企業通過少量分散、新舊混投等方式投放車輛,巡查人員一發現就立即予以制止,對車輛采取現場封存措施並及時記錄在案,對有關企業進行批評教育。總體看來,沒有發現有企業大規模集中投放新車的行為。

  深圳市交委7日告訴記者,目前,深圳各企業已暫停新增投放,部分企業已公開押金管理情況及合作銀行,同時縮減熱點地區投放規模。

  廣州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ofo小黃車)等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此輪新舉措沒有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企業願積極配合政府管理,他們正在采取建設電子圍欄、擴充線下運維人員、向郊區分散單車等舉措,『承擔企業應有責任』。

  但記者在廣州、深圳等地也看到,盡管不再新增投放,已有的『單車圍城』局面並沒有明顯改觀,特別是在公交車站、地鐵站出口,共享單車佔道情況依然突出。在廣州陳家祠地鐵站出口,一位帶著嬰兒車出行的廣州市民表示,由於共享單車佔道,自己不得不推著嬰兒車走上機動車道。

  企業洗牌在所難免城市管理亟須創新

  『新舉措不會影響到普通市民現有的出行需求,但對於共享單車企業而言是一個考驗,風口已經過去,考驗企業的時候到了。』交通運輸部乾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說。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新規的出臺,並不是『休止符』,而是考驗政府管理創新的開始,是激發共享經濟『再出發』的一次重要契機,共享單車企業洗牌在所難免。深圳市交委介紹,此前,已有個別共享單車企業提請退出,管理部門正要求企業提交書面材料及相應退出方案,確保平穩有序退出。

  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日前表示,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共享單車數量已經達到供需平衡,精細化運營應是各共享單車企業下一步努力的重點方向。一些單車企業則表示,正在將新增投放的重點轉移到海外城市。

  北京、上海、武漢等地交管部門都表示,此次共享單車爆發式發展給我國城市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客觀地看,國內共享單車的飛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益於城市道路和停車空間的無序佔用,城市管理者應優先考慮城市承載極限、公共資源配置等問題。』廣州市交委客運管理處處長蘇奎說。

  廣州市交委介紹,未來會考慮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通過約談、例會等方式及時向企業傳達公共管理要求,同時采取行業自律、大數據監管等方式提昇監管的效率與質量。(參與采寫:孟盈如)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