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六百歲故宮,就這樣煉成『網紅』

『故宮淘寶』的雍正帝顯得『萌萌噠』。

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數字傳媒組的團隊成員,都是清一色的『80後』。
從故宮西華門進入,經過寶蘊樓、金水河,有一座紅牆圍繞的院子。這裡原來是壽康宮南側的小廚房,在熱播劇《甄嬛傳》中,壽康宮是甄嬛,也就是乾隆母親最後的住所。
負責故宮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的策劃、發布與運營的資料信息部數字傳媒組,就坐落於此。歷史與新媒體時代碰撞的結果是,故宮博物院新媒體端的『菜品』,就是在這個『廚房』裡被『烹飪』出來的。
數字傳媒組的辦公室並不大,由一個個格子間組成。8位成員皆為清一色的80後,負責人郭珽,已經『進宮』15年了。數字傳媒組原來的名字叫『數字展示一組』,最早只負責網站,做簡單的數字化采集工作,如今還包括做得風生水起的新媒體。部門名字的改變,在郭珽看來,意味著這個部門作為故宮對外傳播媒介的定位更加清晰。
再過三年,紫禁城就600歲了。這座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近兩年的公眾形象,卻不像是一位遲暮老者,而是展現出逆生長的『萌』。不管是此前朋友圈裡流行的『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出來』的H5頁面,還是出現在故宮淘寶店中類似雍正皇帝『不與朕相乾』手書折扇這樣的文創產品,都在傳達一個信息:年歲漸長的故宮,並未停止追趕時代的腳步。
可就在幾年前,媒體的筆端不乏這樣的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以文創取勝,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卻每每靠社會新聞吸引公眾眼球?這說的是2013年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款膠帶,上印清代康熙皇帝御筆『朕知道了』四字。這款看似不起眼的膠帶幾天內迅速爆紅。
而故宮形象的轉變,也發生在短短幾年間。如今,故宮賣萌、搞笑的網絡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宮淘寶』建立起來的。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營銷幾乎都出自『故宮淘寶』之手:帝後畫像被『玩』成表情包,每個創意產品都配上『腦洞大開』的文案。『故宮淘寶』由北京尚潮創意紀念品公司運營,由故宮文化服務中心授權開發文創產品,同時進行利潤分成。
威嚴的皇族歷史人物集體賣萌,呈現極大的反差趣味,也成了故宮貼近年輕人最佳的傳播方式。但『賣萌』之路,並非一朝鋪就。『故宮淘寶』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始於2013年9月,早期的文章中規中矩,諸如『清宮御膳房』『清代體育』這樣的標題索然無味,點擊量自然不甚理想。
直到2014年8月1日,一篇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出現,也成為『故宮淘寶』公眾號第一篇閱讀量10萬+的爆款文章。此後,『故宮淘寶』公眾號就像一匹脫韁野馬:2014年12月5日,為配合故宮淘寶『美人屏風月歷』以及故宮出品的『胤禛美人圖』APP,『雍正十二美人』正式出道;2015年3月5日,在《朕有個好爸爸》一文後,康熙帝也成了『網紅』。
有人說,故宮在『萌萌噠』大行其道的時候,找到了接地氣的互聯網『虛擬形象』。但這個在網絡世界贏得一片喝彩的『虛擬形象』,也伴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這種戲謔的語言方式是否會有失歷史的嚴肅性?其實,在這一點上,『故宮淘寶』比眾多新媒體要有底氣得多,因為其背後是故宮專業的學者團隊。他們的成文步驟是:研究者寫出符合史實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輕團隊『轉譯』成符合年輕人閱讀習慣的輕松詼諧的語言。
在文創產品上以賣萌為特色發力,也給故宮帶來巨大的收益。截至2015年年底,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8700種,各種渠道的銷售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而到2016年為止,故宮已經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上百個產品系列,收益更為可觀。
不過,網絡時代的故宮,兩條腿走路。賣萌僅僅是紫禁城的一面,故宮官方微博、微信以及APP展現出來的則更多是優雅。一個微博網友的話說得很准確:淘寶文創賣萌,負責賺錢養家;官方微博矜持,負責貌美如花。
2013年7月17日,當郭珽第一次用『故宮博物院』的微博賬號,打下了這樣一行字:『有一種美,秒殺了時光,足夠讓我們停留。』配圖內容是絢麗多彩的飛檐斗拱和古朴滄桑的漢白玉石雕。『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這種簡潔而文藝的文字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郭珽說,故宮官方微博最大的特點,是去小編化,『個人不能代表故宮這個機構,語言要有統一性,輕松活潑的同時,不會長篇大論。』而每條微博發送前,都會經歷三輪審核。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擁有超過770萬粉絲,影響力巨大。今年7月1日,一條『你好,七月』的微博,被轉發了一萬多次。高轉發量的原因是配圖——一只站在紫禁城宮燈上藍白相間的喜鵲,卻被微博網友們稱為『穿校服的披發少女』。這其實在郭珽的意料之中,『做了那麼長時間已經有了經驗,知道大家喜歡什麼。』而整個團隊也注重在『宮裡找到大家生活中的影子』,前段時間的『夏日話清涼』微博專題,就選擇了顏色清涼的玻璃器展示。
值得一提的還有微博的故宮美圖系列,在郭珽看來,強烈的故宮元素和詩意的表達,讓大家感受到故宮是一座活的城。今年8月16日傍晚,北京雨後呈現出壯觀的雙彩虹,故宮攝影師王璡忙不迭背上相機,一路向東小跑到太和廣場,彩虹穿過太和殿的壯觀一瞬間,被王璡的鏡頭捕捉到,這張照片很快出現在『故宮博物院』的微博上,迅速有了近三萬次的轉發和兩千多條評論。
故宮走紅,對不少故宮的工作人員來說,顯得有些意外。但他們有一個共識:這和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著直接聯系。自2012年1月走馬上任,五年多的時間裡,單霽翔傳達的理念是:故宮始終保持著學習心態,並有意識地將故宮和互聯網傳播有效結合。他曾這樣說:『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吸引年輕觀眾,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