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工智能的,不懂計算,做計算的,不懂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研究者眼中,包括超級計算機在內的計算設備,只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要素,而從楊廣文這些超級計算機運營者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更像是超級計算機這個大平臺的一個應用。當然,角度的不同,並不妨礙兩者互為支橕,碰撞火花。
事實上,包括『神威·太湖之光』在內的超級計算機,已經能夠滿足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研究,但在楊廣文看來,目前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在於『銜接』:『很多做人工智能、懂算法的人,不會用超算;而專心做超算的人,又對人工智能不太了解。這是一個大問題』。
去年11月,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楊超等人獲得2016年度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這是近30年來,中國超算應用團隊第一次獲得被譽為『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諾貝爾獎』的獎項。
按照楊廣文的說法,當時,包括楊超等在內的計算機科學家所要做的,就是將算法寫成可以在計算機上執行的程序。『這個過程十分困難,而要把這個程序,移植到「神威·太湖之光」上更是艱辛!』
不過據他透露,包括神威·太湖之光在內的超算,正在開展大量的移植優化工作,目的就是『降低人工智能使用超算的門檻』,未來諸如語音、圖形圖像、精准醫療、智能交通等在內的人工智能應用,爭取都能找到相應的計算平臺。
當然,人工智能大潮來襲,計算性能的提昇只是一個問題,此外,還有其他關鍵問題亟待科學家解決。比如,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褚曉文在大會上所提到的: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深度學習軟件,但它們的性能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他說,在過去11年裡,內存帶寬僅僅提昇了15?16倍,而計算能力則提昇了30?50倍,這說明內存的性能和計算的性能之間的差距,在逐漸拉大,這也是GPU計算今天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在相對強悍的計算能力和相對薄弱的內存訪問之間,橫跨的那一道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