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周邊不見小攤小販
學校周邊人流量大,攤販易聚集,地鐵站出口附近亦是如此,尤其是早晚上班高峰期。
大鍾寺地鐵站出口一個報刊亭的老板告訴記者,在治理以前,地鐵站A出口對面的空地上有幾家攤販。
『有賣蛋糕的、賣煎餅果子的,還有賣紫菜包飯的。你想想,這旁邊汽車來來回回,又是尾氣又是灰塵,他們賣的這些小食品能乾淨嗎,這還不知道他們制作的時候衛不衛生。』報刊亭老板說。
『現在好多了。今年過年之後就開始治理,前面那幾間簡易房也封了。』報刊亭老板一邊說著,一邊指著不遠處的幾處簡易房。
記者看到,簡易房的門窗都已被封住。
報刊亭老板還告訴記者,現在不光地鐵站門口的攤販沒有了,通往地鐵站天橋上的攤販也都不見了。
在地鐵知春路站F出口,市民王大爺告訴記者,『原先地鐵口對面的馬路上有擺攤的,看著就特別髒,塑料袋滿天飛。現在治理力度大,小攤販不敢來了。』王大爺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徹底管理食品小攤販問題,城管部門派了工作人員在地鐵站出口附近巡查。
在隨後的調查中,記者還走訪了五道口、西直門、北新橋等地鐵站,均沒有見到食品小攤販的蹤影。制圖/高岳
□記者手記
曾幾何時,出沒於街頭巷尾的食品小攤販一直被認為是食品安全的『短板』。曾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食品小攤販難治理,一個原因在於專門針對食品小作坊小攤販的監管法律還較少、監管職責不明。
不過,從最近幾年的實踐來看,以上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出了原則性要求,並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依照食品安全法制定具體管理辦法。不過,在前幾年,全國僅有極少地方出臺了地方性法規。2015年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在廣州召開全國食品『三小』(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地方立法座談會,要求各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積極推動食品『三小』地方立法。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印發了加強食藥監系統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鼓勵和支持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參與制修訂有關食品藥品監管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指導推動地方加快完成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和小餐飲等地方食品安全立法。
食藥監系統的法治建設,極大地推動了關於食品小攤販的地方立法,內蒙古、陝西、廣東、河北、江蘇、湖北等地相繼出臺地方條例。今年6月12日,北京市政府法制辦組織召開了《北京市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食雜店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立項論證會,用以規范食品小作坊、食品攤販的生產經營活動。
隨著食品『三小』地方立法的推進、相關部門的嚴格執法,食品小攤販問題不再成為影響『舌尖上安全』的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