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北京治理食品小作坊小攤販現狀
高校地鐵站周邊食品小攤販不見蹤影
食品安全,乃民生之重。作為食品生產加工經營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小作坊和小攤販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眾生活。然而,食品小作坊和小攤販一直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由於食品小作坊和小攤販規模小、分布散、衛生條件參差不齊、生產方式落後,監管難度大,其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加快對小作坊小攤販食品安全進行立法規范的同時,一些地方不斷加大力度治理食品小作坊和小攤販,小作坊小攤販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在北京街頭實地調查走訪,探訪北京市治理小攤販、保障食品安全的現狀。
高校附近清理食品小攤販
北京市民大西路附近有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高等院校,道路兩側有魏北、魏南等社區,學生與外來人口眾多,這條街也成了著名的小吃一條街。
『以前這兩側都是小店鋪,賣冷飲的、開飯店的,乾啥的都有。』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的張鑫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到了晚上9點半左右,小攤販陸陸續續到達民大西門兩側,開始經營,這些小攤販有的賣麻辣燙,有的賣燒烤,小攤販售賣的食品各種各樣。』張鑫告訴記者,『這些小攤販多是一輛電動三輪車加小桌子、小馬紮,煤氣罐、炊具都放在電動三輪車上,車旁邊放一些桌子馬紮,顧客可以在街邊吃,也可以帶走。』
張鑫告訴記者,這種小攤販的食品安全是個很大的問題,『你根本就不知道小攤販是否會用地溝油,也不知道食品原材料的安全是否有保障,這些問題可以算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問題就更多了,因為是露天經營,蒼蠅、灰塵等等都可能附在鍋碗瓢盆上面』。
『不過,這種小攤販現在基本都沒有了。』張鑫說。
記者了解到,從6月27日開始,北京市海淀區對民大西路開始進行整治,拆除私自搭建的店鋪。
記者在現場看到民大西路兩側在拆除的基礎上立起了欄杆。
施工工人告訴記者,8月30日開始裝欄杆,整個街道都有,主要還是防止有人再次私自搭建經營。
提起治理小攤販後的變化,民大西門的保安告訴記者,『以前,到了晚上,那些攤販都出來了,佔了三分之一的馬路,生意好的話半個路就全佔了。現在好多了。』
為了保持這一成果,當地街道辦事處安排專人對街道進行監管。
參與協管的段先生告訴記者,『我們是輪流上崗,一直到晚上12點,發現小攤販就進行勸退,街道兩側的商戶如果亂擺放,就會告訴城管執法大隊,交給他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