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科技提質增收
信陽市息縣農民柳學友流轉了1.6萬畝土地。從去年春耕起,用上了植保無人機。『種這麼多地,一旦發生病蟲害,只有用無人機纔能管理過來,還能避免農藥傷人,很好保障了糧食質量。』柳學友說,無人機噴防用水量可節約60%,人工成本則從原來的每畝6元降到1元以下。
『現在拿著手機點幾下,就能聯系來大型收割機,幾個小時就收完麥子了。』駐馬店正陽縣汝南埠鎮農民黃寶柱說。
目前河南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7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長期以來,小麥的品質與產量是一對很難調和的矛盾。河南省科技人員依據河南的光熱條件,不斷更新品種,河南優質小麥品種形成了龐大的集群。今年『三夏』時節,在漯河市郾城區千畝示范方裡,『豐德存麥5號』經過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等專家組成的驗收組現場測產,平均畝產704.80公斤,創造了強筋小麥的高產新紀錄。小麥專家、河南農大教授郭天財表示,優質又高產,河南省優質小麥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未來將大幅度提昇河南乃至全國黃淮流域小麥品質。
『農科院專家真是中,鄭麥366落戶到平陵。抗寒抗旱抗倒伏,田間管理真輕松。優質高產又優價,種了以後還要種。』在河南延津縣平陵村,農民張文明用這段順口溜表達了優質良種給他帶來的豐收喜悅。張文明說,鄭麥366每畝能多收入100元,村裡3000多畝地,一年就多掙了一座二層小樓錢。
『我省夏糧生產多年來連續豐收,實際上早已打破了糧食生產「三豐一歉」的傳統規律,靠天吃飯已經基本成為過去時。』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雷振生說。
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宋虎振認為,今年河南夏糧生產創下紀錄,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深入實施取得的成效。『糧食連年豐收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中原糧倉越築越牢,就要從一味追求糧豐囤滿,向優質高效邁出堅實步伐。』宋虎振說。
目前,河南省正著力從發展大宗普通農產品向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蔬果的『四優』轉變,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因地制宜推進『四化』,即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發展產業化,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