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對河南農業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河南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糧食產量已經站在較高基點基礎上,不再一味追求產量的增加,而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采取建設高標准糧田、強化農技農機推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系列舉措,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將中原糧倉越築越堅實。
今年河南夏糧總產量為710.8億斤,比上年增產15.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國夏糧生產第一的地位。
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河南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糧食產量已經站在較高基點上,對保障糧食安全而言,不能再一味追求產量的增加,而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近年來,河南著力加強高標准糧田建設,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按照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規劃,2012年以來,河南省累計投入414億元,建設高標准糧田5622萬畝。預計到2020年,河南省將在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的95個縣(市、區)建成6369萬畝高標准糧田,總糧食生產能力超過1300億斤。
高標准糧田裡,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與此同時,成方連片的高標准糧田,為現代化農機化作業提供了廣闊舞臺,推進了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發展,有效提高了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據河南省農業廳提供的統計數據,去年高標准糧田建成區夏糧平均畝產達542公斤,比全省夏糧平均畝產高15.3%;秋糧平均畝產達583公斤,比全省秋糧平均畝產高15.2%。
開封市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共有3200多畝地,盡管收獲前一場大風導致部分倒伏,但今年小麥平均畝產仍上千斤。沈家村的這片地,以前是『望天收』,畝產不過七八百斤,如今被改造成了高標准糧田。『地塊大又平整,僱收割機收麥每畝地能便宜五六元。』村黨支部書記石長鎖說,小麥今年澆了兩三次水,地頭有電機井,刷卡就能用,省時省力省錢。
尉氏縣農業局局長杜建霖告訴記者,以前農民澆水用柴油機,既貴又費事,高標准糧田能降低生產成本和災害影響,提高了土地生產能力。『高標田平均產量比普通大田高約20%,每畝小麥能多產一二百斤。』杜建霖說。
新糧農成種糧主體
『種地半年,不如在城裡打工半月。』農業的比較效益如此之低,誰來種地?種糧如何讓農民增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河南多措並舉,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主體逐漸成長為全省糧食規模生產的主力軍。
8年前,在外乾了20多年包工頭的唐全合決定回鶴壁市老家種地。『當時年輕人出去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地種得不好甚至有撂荒,誰來種地讓人擔懮。』唐全合說。
借助政策支持,唐全合從300個農戶手中集中了1萬多畝土地,其中流轉1400多畝、托管8700多畝。與農戶種地不同,唐全合僱用種地能手進行科學管理,注重先進農技農機的應用,在農民中較早用上『星陸雙基』系統,實現種田從憑感覺到靠衛星的轉變。
除了種植手段變化,新糧農也不再單純追求產量。『前兩年我們種的高產小麥「周麥16」,農業部的專家來測產,實打驗收每畝710公斤!』鶴壁市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傅莊村黨支部書記付太華說,盡管單產這麼高,去年他仍放棄了『周麥16』等高產品種,種上了『西農979』等優質強筋小麥。『「西農979」的產量雖沒有「周麥16」那麼高,但可加工成專用面粉,每公斤要比「周麥16」高出0.4元。』付太華說。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帶來了糧食生產方式的改變。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傑有多年食品企業高管的從業經歷,他將工業化的標准生產模式引入農業領域,也就是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農技、收儲為一體的封閉式全程化服務。
合作社往上對接企業,根據訂單確定種植面積,統一加價收購;往下聯系鄉鎮、村負責人安排農戶生產,與科研技術推廣部門合作,給農戶提供良種及配套服務。目前,李傑發展入社成員203戶,組建了『強筋小麥』千畝高產攻關示范方、萬畝示范方,組建『優質玉米』千畝高產示范方,統一種植優質強筋小麥5萬畝、優質玉米5萬畝,輻射帶動周邊7個鄉鎮、60個行政村、1.2萬戶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