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9日電 大巴車頂風冒雨向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山區蜿蜒前行,離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越來越近,一直依窗翹望的84歲老人周火生,顯得更加急切而興奮。
這是他第99次從千裡之外的江蘇昆山,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時光荏苒,泥濘的土路已被柏油公路所替代,破落的深山小鎮漸趨繁華。從前健步如飛的他,如今已步履蹣跚。
他是昆山市千燈鎮一名退休教師,22年心系革命老區貧困學子,自己卻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有人叫他『希望駱駝』。
『我要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

↑9月3日上午,周火生乘坐大巴,從安徽省金寨縣梅山鎮出發,前往金寨縣希望小學所在地——南溪鎮,看望那裡的孩子。新華社發
清晨6點,古朴的千燈鎮天方泛白,周火生已經忙碌起來。他住在一處老式居民樓,幾十平方米的房子,牆壁斑駁,幾乎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到處都是兒童書籍。
周火生從房裡拖出幾塊破舊的展板,展板上印著『昆山——金寨手拉手,購買圖書獻愛心』等標語。
『今天是9月1日,是學生報到第一天,要早點准備,可以多賣點書。』周火生一邊說,一邊將展板搬到三輪車上,然後去庫房搬運圖書。
去年,周火生患上腦梗後,精神大不如前,走路也有些費勁,但他今天顯得十分興奮,因為24小時後,他將帶著500本圖書和3萬元建圖書閱覽室的愛心款,再次前往他最牽掛的地方——金寨縣希望小學。
『1992年,我第一次從電視上知道了這個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當時我就想,退休後一定來這裡看看。』周火生回憶說。1995年,退休後的他來只身到這裡,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兩層小土樓,一間小小的教室裡擠著70多個學生,課桌就是一塊板子,板凳高高低低,都是學生自己從家帶來的,窗戶是紙糊的,沒有電,學校連廁所都沒有,一部分孩子的學費都是老師幫墊付的……』再說起當時的情景,周火生仍然難以平靜。
『我難過,我要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周火生在日記裡寫道。
自此,在昆山街頭巷尾、校園企業,人們總是能看到一個消瘦的老人騎著一輛三輪車,上面掛著『義賣圖書捐助希望工程』的小旗子。為了籌錢,22年間,周火生起早貪黑跑遍昆山1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和企業,義賣圖書20餘萬冊。他騎壞過四輛三輪車,體重只有八十幾斤的他,常常扛著比自己還重的書去擠公交車。
1995年春天,周火生帶著自己攢下的工資和義賣籌集的錢款,坐火車、轉汽車、走山路,行程600多公裡,第一次把這筆助學款送給了山裡的孩子。第10次、第50次、第98次……幾多寒暑,周火生如苦行僧般來往於昆山至金寨的『希望』之路上。
為了省錢,周火生總是坐最便宜的車,住最便宜的賓館,吃自帶饅頭,常常為去一個偏遠的教學點,翻山越嶺走上大半天。
『他硬是一步一個腳印點燃了山區教育的希望之光。』金寨縣關工委副主任曾慶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