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8日訊 現今社會,在公交車、地鐵站,經常看到上班族們拎著早餐邊走邊吃,生怕遲到扣工資。上班打卡已經成為常態,但考勤制度並不是現在纔有的,根據記載,我國考勤制度起源很早。
你也許經常聽人說過:『我點個卯就回來。』但是你知道什麼是點卯嗎?『點卯』是有由來的,基本就是官員們上朝的時間,這卯時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早晨五至七點,大概就是上班的時間。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較勤奮,更是嚴格執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點旁邊,可是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
唐玄宗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唐會要》卷二四)。到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再到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這倒是和現在扣工資類似。唐律還規定:『曠工滿35天判處有期徒刑1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
明朝規定缺勤1天處笞2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處杖打100大板。想來剛纔那位官員是怕被打屁股而丟了性命了。
清朝初年,國家官吏開始實行坐班制,每天辦公都要求在衙署,到了乾隆年間這種制度開始淡化。為此,清政府特別要求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也就是打卡機,專門用於考勤。『畫到簿』是官吏考勤的重要依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到內閣大庫,用來檢查官員們考勤情況。但是難免有人會對『畫到簿』做手腳。咸豐年間為了防止官員作弊,提高辦事效率,要求官員要『核其勤惰』,分別予以『請獎』或者『參劾』。
1907年,一些衙署開始使用考勤表。當時出版的《京話時報》中稱:『司處具有考勤表一本,每日什麼時候進署,什麼時候散值,自司長以下,各人各佔一頁,注寫清楚,六天一呈堂,以考驗各員的勤惰。』考勤表的設計者是陸軍部尚書鐵寶臣。從此,考勤制度開始完善。
是誰發明的考勤制度?
明朝張居正發明了一種『考成法』,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目標管理責任制』,但他的做法更具有操作性,簡單概括就是『穩、准、狠』。以六部尚書的考核為例,首先,把各官員每年要完成的工作和完成的期限登記在三個賬簿之中,並分別在本部『給事中』(專門負責彈劾)、都察院、內閣留存;然後,各部長每個月需要呈上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並要親自到給事中、內閣和都察院對賬,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最後,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部門再核對官員完成的工作依據,如發現有的部門沒有按期完成工作,會按規定予以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