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公益』別一捐了之
——想不想知道錢去哪了?是誰在管?
『互聯網+慈善』有多火,看了數據就知道。8月份,13家網絡慈善平臺遞交了2017年上半年運營報告,上半年13家平臺共為全國兩百多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及其合作機構發布募捐信息超過1萬條,總籌款額超過7.5億元,4.65億次網民在線捐贈,捐贈額度多在幾元至幾十元之間,呈現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的趨勢。
但滴水成河,單個捐贈者1元、5元的小善舉也能匯集成百萬元、千萬元的大數字。小朋友畫廊的慈善項目就創造了7小時籌款1500萬元的紀錄。
捐贈人難道不好奇,籌來的善款到了誰的賬戶、又是誰在管理?曾給『一元購畫』項目捐款的陳香(化名)告訴中新網記者,當時看朋友圈裡很多人轉發,就認真看了項目介紹,買了三幅畫,每幅5元,捐款前確實沒有核實發起機構,之後也沒回去看過項目進展或者善款走向。
『精智障礙的特殊群體在國內的關注度並不高,多數捐款都是針對單個病患。』據陳香自己描述,近年已極少參與這類公開募捐或個人求助,對錢款實際去向、管理水平的存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從螞蟻金服公益平臺和騰訊公益獲知,網絡募捐的善款將直接進入慈善組織賬戶,並不在平臺停留。中國慈善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楊思斌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是公開募捐的項目,善款都會直接流向具備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賬戶,後續的錢款使用仍需要該組織審批、下放。』

捐贈人王艷(化名)曾經捐贈過的個人求助和公開募捐項目。
——善款使用不是謎!回來看看項目進展
你會回看捐贈項目的後續進展嗎?記者將這個問題拋給多位捐贈人,答案都是否定的。『捐完就不關注了。』曾在輕松籌給朋友的家人捐過100元治療費的王艷(化名)如是說。
可見,捐贈人『一鍵行善』後,很少會回看項目進展甚至進行監督。按照《慈善法》規定,捐贈人有權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的,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在『小朋友畫廊活動』的募捐頁面,發起機構展示了首批善款的詳細用途,包括具體項目名稱、數量、單價和預算總金額。此前有媒體對善款去向提出質疑,上海藝途公益基金會給出的解釋是,每筆善款使用均向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具備公募資格)進行申報審批。
《慈善法》規定,若捐贈人發現遭遇了騙捐,可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