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說:在校做項目打基礎,勝於過早混社會
讀完建築設計專業的3年制碩士研究生,拍學位服照那天,『工科女』張瑤瑤終於松了一口氣。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告別和導師的拉鋸戰,慶祝渡盡劫波。
『求職季,除非是給導師本人做項目,否則導師不允許我們實習。』早在研一,張瑤瑤和同門已經屢屢被導師拉去做項目。研二暑假,張瑤瑤和同門日日守在宿捨乾活兒。導師出版專業書籍,她倆就得亦步亦趨地跟著:踩點、調研、拍照、記錄、畫圖……
研三剛開學,導師正式宣布,不准她倆出校實習。『在社會單位接觸不到核心事務,反倒是在校多做項目打好基礎,勝於過早混社會。另外,我會嚴格把關你們論文的,所以務必待在校安心寫作。』張瑤瑤深感不妥,她心儀的兩家大設計院,基本都需要至少3個月的實習經歷,不然留用希望渺茫。
經過再三考慮,張瑤瑤口頭上服從導師的決定,背地裡偷偷向設計院投遞簡歷。『我和特工似的,得在導師和同門面前不露痕跡。』每周排除萬難保證『導師日』的照常現身,且更糟心的是,張瑤瑤常要花上兩倍功夫,纔能讓論文顯得不那麼『倉促』。
導師對論文要求同樣苛刻,要逐字逐句修改,答辯的幻燈片的字號、排版也應符合她的標准和審美。所以,在論文事務最繁忙的一個月,張瑤瑤不得不向offer未定的設計院請假,安心完成論文。
和『潛心學術』的同門相比,張瑤瑤論文『不夠完美』,導師有些不快。『導師有她基於經驗的考慮,可我實在不敢拿前程碰運氣。』張瑤瑤感慨,為了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難免惹導師不開心。對此,她煩惱又無奈。
不如淡化師生關系,把學生當『同事』平等相待
從陳然和張瑤瑤的經歷來看,身處求職季,師生雙方傾向於從自己的本位考慮問題,但雙方的目標、角色迥異,價值觀也無法趨同,兩者間似乎總存在巨大的撕裂感。
導師『折磨』准畢業生雕琢論文,難道是『理想的導師』真不懂『現實的學生』的苦衷嗎?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路鵬程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從現實角度來看,學生的良好狀態當是:在低年級專心讀書,到畢業季專心找工作。『在低年級認真學習,能力提昇,為將來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奠定厚實的人力資本和強勁競爭力。本來兩者不矛盾,但是現實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同學從一入學,就在外面實習,常常顧此失彼,甚或兩相落空。』
路鵬程覺得沒必要誇大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學生只要提早准備論文,比如從研二開始,每天做一點,日積月累,到畢業前都能順利完成。另外,學校也可以改革畢業論文形式,比如對專業碩士學生,可考慮用高質量的作品來作為畢業論文。
作為導師,在指導碩士生撰寫論文時,路鵬程亦要求學生持續而嚴謹地推敲論文,打磨細節。站在導師的立場,路鵬程希望學生的論文要達到本學位基本的學術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們在寫作過程中能受到紮實訓練,學習和掌握理論視野、批判能力、科學方法和嚴謹態度,這對以後工作大有裨益。』
有些導師篤信『求職實習耽誤學術研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博士仲理峰認為,實習與研究並不衝突,例如學生去社會單位調研時,會通過實踐發現問題,隨後自主尋找突破點,這便是實習與學術研究的良好結合。
『單純的實習意義不大,實習應該是教育的延續。』仲理峰認為,一方面,論文畢竟是碩士生、博士生畢業的門檻,實習不宜脫離學術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和研究相關的職場實習與學術並不脫節,實踐背後蘊含著理論支橕和思維訓練。『最好的狀態是Learning by doing(邊做邊學),在應用中發現和學習。』
對於張瑤瑤那種被導師要求做項目的情況,仲理峰強調,導師私人項目和實習是截然不同的,項目裡的人際關系『不對等』。『這兩件事功能不一樣,項目純粹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過程較短,學生對企業了解很少。』仲理峰強調,實習本身應為知識外化的過程,是一種教學環節。
他相信,在某些情境中,也許淡化師生關系不失為一條理想路徑,導師嘗試把學生看成同事,兩者平等,共做研究,衝突矛盾會減少許多。
陳然和他的同門們,雖然曾在求職季遭遇困擾,但畢業安定後內心還是會欽佩和崇敬導師,知道導師在校是對自己學業負責,培育自己穩固有力的價值觀。仲理峰表示,這一點反過來說明,哪怕師生間會有衝突,為了年輕學子的健康發展,導師還是要堅持自我立場、規劃和提醒,不放棄正面引導。(記者沈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