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成習慣
孟女士自己也是一名司機,20年前就考取了駕照,退休後買了一輛小轎車。『我開車帶老伴兒出去,習慣按順序走,不搶道,慢慢跟著走』。
她有自己的見解:出門開車就要守規矩,安全第一,『你要是搶道跟別人發生剮蹭,給人賠錢修車不說,也耽誤自己工夫;別人要是搶道剮蹭了你的車,確定責任後,他給你修車,也耽誤你的工夫,反正都是跟自己過不去』。
在孟女士的帶動下,她的女兒開車從來都是順序通行,不搶道,『養成規矩開車的好習慣,對誰都好』。
北京市民林峰也把開車順序通行當成好習慣。幾年前,因為被搶道,他的車和另一輛車差點撞到一起,『還是在機場高速上,很危險』。
那一次,他開車出去玩,出城前借道機場高速,剛過四元橋,突然,一輛越野車從左方斜刺裡衝過來,往他所在的車道上行駛。
林峰下意識去踩剎車,『那一刻,兩車距離不超過3米』,借著兩車車速差異,前車加塞進入行車道,林峰在後面跟著,『嚇出了一身冷汗』。
從那以後,林峰開車時一直告誡自己要順序通行,哪怕慢一點,安全最重要。
現在,林峰每天駕車上下班,在自己安全駕駛的同時,他也發現,其他車輛搶道的情形少多了。
『我的同事也都有這種感受,可以說,機動車順序通行成了大多數司機的習慣。』林峰告訴記者,他曾跟同事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覺得無非兩點:一來,交通執法越來越嚴格,電子警察倒逼駕駛人守法;二來,機動車駕駛人的安全意識、守法意識確實有了很大提高。『這應該是外因內因交織的結果』。
制圖/李曉軍本報記者陳磊
□記者手記
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7年3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億輛,其中汽車達兩億輛;機動車駕駛人超3.64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3.2億人。
我們不否認在3億多機動車駕駛人中,確實存在一些不文明交通行為,影響了交通秩序;但我們更不能否認的是,5年來,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律法規宣傳和執法部門堅持不懈嚴格執法,全社會交通守法意識和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認為,經過多年宣傳和對交通秩序的治理,從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的確大大提高了駕駛人的交通文明程度。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機動車在遇有前方機動車停車排隊等候或者緩慢行駛時,應當依次排隊,不得從前方車輛兩側穿插或者超越行駛,不得在人行橫道、網狀線區域內停車等候。
據此,機動車順序通行不僅是交通文明的體現,更是駕駛人必須遵守的法定義務。
支振鋒認為,交通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還離不開交通秩序維護者的努力,『在路面上有執法人員現場指揮或者在旁邊,駕駛員會更加守規矩』。
可以說,交通文明意識的提昇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法治意識的提昇。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體現,交通參與者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意識提昇了,執法部門對違法行為、不文明行為的整治日趨常態化。守法與執法並行,纔有了機動車順序通行規定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