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留給京津冀的記憶是,藍天多了。但每每天空通透、陽光燦爛的時刻,空氣質量指數中的臭氧指標就會悄悄攀昇。
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污染不動聲色地拉低了空氣質量,刺激著人類的呼吸道黏膜。與臭氧指數起起伏伏相伴的是學者們的擔懮與發聲。
近地面臭氧是引發光化學煙霧的元凶之一,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也正是這一事件讓學者們對臭氧問題時刻警醒。
在PM2.5之後又闖入公眾視線的臭氧,究竟會不會成為光化學事件的隱懮?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了環保部相關負責人及專家。
臭氧沒有嚴重污染,更沒出現爆表
研究者已經確認,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空氣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會減弱3%。因其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性,也被成為空氣中的隱形殺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介紹說,目前影響我國空氣質量的兩大污染因子,一個是以PM2.5為代表的細顆粒物,一個就是臭氧。環保部門早已意識到臭氧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所以在2012年修訂空氣質量標准時,就已經將臭氧納入監測范圍,並作為評估空氣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是有了監測數據的變化,纔使得臭氧的問題闖入公眾視線。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說,我國現行標准規定的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為160微克/立方米,接近美國等發達國家標准,遠比接軌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的PM2.5標准嚴格。
柴發合說,從2016年全年的監測數據來看,有臭氧監測數據的338個城市中,有59個城市臭氧超標,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遼寧南部、武漢城市群、成渝地區、陝西關中等地區。按日評價,338個城市臭氧的輕度、中度、重度污染天次比例分別為4.7%、0.4%、0.024%,沒有嚴重污染,更沒有出現『爆表』。
環保部大氣污染防治司司長劉炳江說,當前,我國重點區域臭氧污染水平與美國加州南海岸地區大致相當,全國平均污染水平大致相當於美國十多年前的全國平均水平,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光化學煙霧事件頻發時期的歷史水平。
劉炳江進一步解釋說,相關研究顯示,1950~1970年代發達國家重點地區夏秋季臭氧日最高濃度常超過600微克/立方米。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時段,臭氧濃度可達1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最高值甚至超過2000微克/立方米。從數值上看,我國可能出現臭氧濃度波動,但是在正常氣象條件下,現在不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將來發生的可能性也極小。
污染來源清晰,臭氧污染已有控制方案
近地面的臭氧來源在研究者那裡已經有清晰的脈絡。通常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工業企業排放到空氣中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陽光的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從時段上看,陽光強烈的夏秋午後,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低時,比較容易發生臭氧超標。
柴發合說,簡單來說,形成臭氧的前體物就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要控制臭氧濃度就得從控制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入手。而我國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就已經把氮氧化物作為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了近20%。『十三五』又進一步提出了揮發性有機物要減排10%的目標。
劉炳江介紹說,針對近年來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走高的趨勢,環保部專門制訂了『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了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的控制任務。
事實上,北京等地區在『十三五』期間采取的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措施已經見效,2015年、2016年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較2014年分別下降7%、9%。
但劉炳江也提醒說,受經濟回暖和氣象條件等因素影響,今年我國不少地區臭氧濃度有所上昇,盡管超標天次仍然以輕度污染為主,屬於正常的年際波動,但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與減排不能掉以輕心。